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享誉天下,近人恐怕无人不知。但他出道之前,并不被人看好。英国的著名记者戈登第一次见到曾国藩时是这样描述的: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他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在戈登眼里,曾国藩就是一个平庸无奇笨头笨脑的家伙。与戈登持相同看法的还有清代的著名学者方宗诚,他看曾国藩就像一个刻板固执毫无作为的“老教师”。这些人的看法差一点就影响了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的任用。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糟老头子”,建立湘军,摧毁了太平天国,力挽清王朝于即倒。在他的建议下,中国建造了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工兵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最后封武英殿大学士、一等勇毅侯。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评价他的这位老乡: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可见,曾国藩也曾是被人看走眼的。
这样的情况外国也有。
日本有个明石元二郎。他在进入日本陆军幼年学校时,因为样子长得呆头呆脑,同学就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木瓜”。日本陆军大将山县有朋在主管士官学校时就断言,明石“将来能指挥一个中队就不错了”。但是,后来明石对国家卓越贡献,证明山县有些看走了眼。
1902年明石元二郎作为驻俄国使馆副武官来到圣彼得堡。那时日本举国上下都把沙皇俄国当成备战对象,但是,当时沙俄有120万军队,日本却只有30万兵力,而且还要跨海与俄军作战,要想取得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的明石想,如果能联合沙俄内部的反对势力,以增加沙俄的内耗,那么日本对俄国的战争就有很大的胜算。于是他就在斯德哥尔摩的高级赌场,利用自己掌握的高等数学知识赢得了大把大把的钞票,然后用这些钞票从德国军火商那里买来了大批左轮手枪、步枪和炸药,并设法交到沙俄内部的反对派手上。1905年4月,明石通过沙俄反对党领袖齐利阿库斯邀请俄国19个反对党在巴黎开会,连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都参加了,甚至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列宁都亲自到场。尽管列宁在会上看到了日本间谍的身影而很快离场,但是,在明石挑唆下的俄国各地的暴动已经一发不可收拾,最后,沙皇只好被迫与日本媾和。一场本应俄国大获全胜的战争,在一个能“指挥一个中队就不错了”的日本人的操作下,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日俄战争结束,明石元二郎奉命回国,随后被晋升为上将。日本人对他的评论是:“没有明石元二郎大佐,日本绝对赢不了日俄战争。”
以上是卓越智者被错看成是“无能之辈”的情况,当然,历史上也有“稀牛粪”被看成“香饽饽”的例子。
曾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的王安石,1070年被宋神宗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他一上任就颁布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以及有利于巩固农村秩序的保甲法、连坐法等,这些“法”的实施,促进了北宋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壮大,改变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年纪大了,该退休了,但他希望他的改革能够继续推行下去。有一天,他和人谈论继承人的时候说:“天下没有可用之才啊,不知将来谁能继承我执掌国柄?”然后板着手指头算,认为只有蔡京、吕慧卿以及他的二子王元泽等三人而已。果然,1101年宋徽宗即位后,立即任命蔡京为宰相,要他继续推行王安石的“新法”。结果,蔡京上任后,一反王安石的“以人为本”的改革思路,而是设应奉局和造作局,大兴花石纲之役,建延福宫等耗资巨万;设“西城括田所”,大肆搜括民田;为弥补财政亏空,尽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币制混乱,民怨沸腾。时人称之为“六贼之首”。蔡京的腐朽侈靡和王安石的俭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堂堂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在用人的问题上也有看走眼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