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报道是反映社会生产、消费、流通、分配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新闻报道。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的开放搞活,人们对经济报道越来越感兴趣,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提高经济报道的品位是当今新闻工作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谈些粗浅体会。
转变思维方式 适应市场经济
一定的思维方式总是同一定的时代息息相关、密切联系的,它是历史的产物,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生变革。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人们对经济报道的要求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差异。从我们的报道内容看,过去往往孤立静止地看经济活动,把活的新闻写死了。从领导、部门和经济工作角度考虑的问题多,对各种会议、领导指示、上级有关文件报道的多,单纯报道具体的生产业务、工作经验的多,而从群众需要考虑的少,来自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第一线鲜活的新闻少。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采用新的思维方式,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它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紧紧地连在一起,任何一个新事物、新变化的出现,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读者对于这些事物的了解,已远远不满足于只知道“是什么”,而更关心“为什么”、“会怎样”,更需要了解事物发展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各种可能的走向,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立体思维去认识和把握事物。我们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自主性,把经济报道从过去单纯的生产性报道转向经济生活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报道。针对市场经济的开放性,采写经济报道必须强调客观的公正性和开放度。只有这样,才能采写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广大读者需要的经济报道来。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又是一种活力经济。激烈的社会变革、活跃的社会竞争,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响应市场经济的呼唤,敢于触及市场经济的热点,善于捕捉“活鱼”,向读者提供新鲜活泼、有声有色的新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自主性、盈利性的经济,又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我们要从总体上把握它,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全局在胸,捕捉到那些影响全局、带动全局的重大题材,写出时空跨度大、有历史纵深感的报道。近年来,我们邵阳日报坚持每天由中级以上职称的采编人员轮流评论当日报纸;每周星期一上午召开各部室主任参加的周前会,部署一周的新闻报道工作;每周星期五下午报社组织全体人员集中学习新闻业务、政治理论,进行形势教育。通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体采编人员及时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思维方式,把视眼、笔尖瞄准基层,瞄准生活,瞄准市场,瞄准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疑点,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扫描”,对国有企业改革、下岗职工再就业、发展高效农业、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城镇建设与管理、房地产市场、扶贫攻坚奔小康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动态式、进行式、追踪式的报道。这样,使我们的经济报道有了较大的突破。邵阳日报在连续三年评为湖南省一类报纸的基础上,1998年又荣获湖南省报纸综合质量优胜奖。
揭示经济规律 扩大信息容量
我们在计划经济时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经济现象:片面追求产量产值,忽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有的受“投资饥饿症”的驱动,盲目上项目,铺摊子,不讲求社会化大生产规模效益,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结果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大打竞相降价销售之战,即使亏损,也要生产、也要销售……凡此种种,都是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的。如果我们的经济报道能够通过此类现象,揭示其蕴含的实质,使人们认识到,产生这些弊端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开展经济活动没有遵循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违背了这些规律结果受到了惩罚。如果我们新闻工作者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来剖析这些现象,采写出来的经济报道就会有深度、有力度。
步入市场经济,人们渴望了解生产资料、资金、技术、劳务、人才等方面的信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生产、消费、流通、分配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国内的信息,而且必须及时掌握世界各地行情的变化,需要准确、迅速、有效地捕捉国内外信息,以便确定正确的经济战略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