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请拿出ⅹⅹ练习本做以下习题……”当班上绝大部分孩子都准备妥当以后,细心的老师,您是否发现,总有一两个或者几个孩子此时还在埋头寻找完成作业所需的文具,您再对这类孩子深入观察,你会发现他们就是那平时书桌凌乱,做事拖沓,成绩也不怎么理想的这类学生。问题出在哪里呢?归根到底,就是孩子没有养成按时整理的习惯。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善于整理,无疑占据了良好习惯的大部分内容。
善于整理的孩子具有许多优点,如有责任感、思维有条理、专注、有管理才能……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培养孩子的秩序感。那么,培养孩子整理的习惯性行为应从哪几方面着手呢?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
1、课内整理
在上课前,孩子应该将本堂课的书本文具整齐摆放在规定的位置上,使课堂摆放整齐划一。这不是在做过场,而是向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秩序感,让学生时刻感受整理之美。若是不需准备任何物品的课,还要求学生桌面干净无一物。学生的抽屉里的物品需在老师的指引下归类放置整齐,以便上课时取用方便。
2、课外整理
下课时,老师要求孩子整理课桌椅,使全班课桌椅互相靠紧,横平竖直,将此前的书本及文具收拾到指定的地方摆放妥当,同时做好下节课的准备。负责打扫卫生的同学要把卫生工具摆放整齐。学生放学回到家,写完作业后应及时整理好书包,并带齐第二天上课所需教材等物品。
3、示范引领
老师上课所用的教材与教参需放在一定位置,课堂上所用剩下的粉笔头要放回专放粉笔头的盒子,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须清爽,信笔涂鸦杂乱无章不利于培育孩子的秩序感。老师讲桌里外的物品也应该和所要求学生做到的一样整齐、简单明了。当一堂课结束时,老师可以一边整理物品一边与学生聊整理的重要性。
4、生活整理
首先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区(宿舍)的整理,各种物品的摆放也如同教学区里一样秩序井然。其次是学生在家里的整理,除与生活区一样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带领家长收拾整理,也让学生尝到当老师的甜头。
5、定期检查
对学生定期的检查,开始实行的时候可以将时间定得短一些,以硬性的规定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习惯后时间可定得稍长,但要坚持督查以便于学生长期乃至终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6、适当奖励
对于做得好的或者有进步的孩子,各种形式的表扬都是可取的。会整理的孩子事事有准备,所谓有备无患,是生活的有心人,做事容易达到目标,好习惯将带领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