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歌”大约起源于宋代,明代开始流传。明代《五杂俎》载:“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纳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犬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访亲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十分简明,通俗易记,后世的“九九歌”,大致由此演变而来。
《清嘉录》中的“九九歌”与明代的相似,不同的是从“五九”开始:“五九四十五,穷人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垛屋栨。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猫狗躺渹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虼蚤出。”
周作人《冬至九九歌》一文,就抄录了《清嘉录》中的这首,他以苏州为例,作了解释:“苏州的九九歌比别处都好,因为它最能代表穷汉的意思来。别本说‘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只表示农家的事情,这里却说‘穷人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虼蚤出。’与上文的‘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相同,表示穷人的困难。这里虽然经过文人的加工,但表同情于穷汉,可见原来的平民的色彩,也仍然保留着很多的了。”
清孔尚任《节序同风录》载:“一九不出手,二九冰上走,三九皮裂口。四九交,活人冻得焦。五九到,白日不离灶。六九复寒,风不透骨。七九六十三,当午行人似酒酣。八九七十二,还有早凉尖似刺。九九八十一,天下穷人受苦毕。”
今人王稼句在《九里天》中说的“九九歌”,与明代流传的大致相似。他还进一步做了探究,说最早的“九九歌”,是周遵道的《豹隐纪谈》。“自《豹隐纪谈》后,陆泳《吴下田家志》、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徐光启《农政全书》、厉鹗《宋诗纪事》等都引了这首冬至九九歌,仅有个别文字的不同。”
可见,“九九歌”应来自民间,是当时人生活的一种真实记录,因朗朗上口,易于诵读,后演变成一种民俗,一种文化,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