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车子过了陆定一写过的“老山界”不久,在南山镇街道的端头不得不停下来,我们的前头,阻住了好几辆车。原来,这些车的前头,走着一队归牧的奶牛。瞧它们,黑底白花的身子十分壮硕,步履蹒跚,神态悠然淡定,一副“急什么”的样子。耐心地等它们在马路上直行了一段再去了左侧的岔路,车才鱼贯前进。我觉得这些奶牛霸路很有意味,这里毕竟是牧场啊,是出产牛奶的地方,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
晚餐之后,我们一行到街上去观光。时令是七月底,正是大暑期间。动身前就听说这里风大,晚上气温比较低,须带长袖衣服。果不其然,出了宾馆的大门,就觉得山风阵阵,还真颇有凉意。一行人往街上走,凉风拂着脸庞,撩着头发,掀起衣襟,这种惬意,进入盛夏以来是久违了。往前走,渐觉风不那么纯粹了,有“异味”,是好闻的“异味”,“异味”里有奶香和烘烤肉类的香,嗯,这种肉类应是羊肉。果然走了不远,就看见街道边有一个烤箱,烤箱右边有一个摊子,上面有羊排、羊腿、羊头、羊杂碎,还有羊肉串、羊肉火腿肠。烤箱左边则有一张桌子,已经有两个人坐在桌子边,一边喝牛奶一边啃羊排了。我们当然在咽口水,但晚餐吃的也是烤全羊,肚子还装不下啊!就只是饱眼福,一个摊子一个摊子地观摩。
烤摊后面是商店。观摩了几个烤摊后,我们就进入一家商店。商店的货物种类不多,但很丰富,主要是羊奶制品,奶酪、奶糖、奶汁、奶粉……包装不同,型号也不同,但都冠以“南山”之名。我们又走了几家,也大都如此。嘿,在奶的世界流连,闻着似有似无的奶香,感觉还真不同。走到街尾,我们终于敌不过诱惑,就着牛奶吃了一顿烤羊杂碎。
第二天早饭后,我们去牧场一个重要景点——紫阳峰。车在紫阳峰不远处的停车场泊下,下了车,就见路边有不少高头大马。马的主人来招徕生意了:骑马去紫阳峰,既快捷,又有意趣。一对恋人上了马,搂抱着,卿卿我我;两个闺密也上了马,手搭肩,嘻嘻哈哈,马蹄声声而去。其实,步行也只是二三百米而已。
紫阳峰很快就到了。登上几十级石阶,来到峰顶的亭子上。我的感觉是,这里是整个草原的中心。四围都是与这一座相似的绿色山峦,坡度平缓,山脚至山顶线条柔曼,也无险崖陡壁,偶有皱褶,那是大自然随意任性的手笔;山顶无峰,圆适滋润。就这样,峰峦一座连一座,无规则又似有规则地四散蔓延开去,其间也有公路斗折,神龙见首不见尾;也有闪耀着白光的高山溪流和湖泊……边际则是蓝天白云了。突然联想起大海的浪涌,这也是山的浪涌啊,远远近近地看上去,觉得它们也在风中涌动。其中有一面,每隔几座山头还屹立着一尊白色的巨人,那是风力发电机,是高山草原浮雕上凸显的现代化细节。
好了,到亭子外面去,在草地上坐一坐,与翠绿的草和点缀其间的黄色红色的花亲近亲近。哟,对面山包上,有几条牛从山那面转到对着我们的一面来了,都在啃草。看得出,它们是那样安然、娴静,又是那样兢兢业业。是呀,不兢兢业业,肚子不充实,哪能挤出奶汁?突然又想起,当年红军长征从这里经过,王震就感叹,好一片高山草原!以后革命胜利了,一定要在这里办牧场!这种为人民谋福祉的美好理想得以实现,凭的当然是人力,抑或还有天佑吧!
下了紫阳峰,我们又去“高山红哨”。“高山红哨”也在一座山峦上。看介绍,知道这里曾有一座哨所,是广州军区1963年时为了国防需要而建,有兵员驻守,担任防空任务。1969年10月1日,哨所驻军代表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哨所也被中央军委誉为“高山红哨”。
“高山红哨”靠小镇的一面有一条石级路,那是当年为哨所战士上下岗和当地群众给哨所送给养而修的。下山时,我和几个同伴不走原先上来的大路而走这条小路,算是“重走红哨路”吧! (黄三畅,武冈二中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