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记者 宁如娟 通讯员 朱莹婷 肖 薇 实习生 李耀武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如何激发调动园区创新激情,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提供强劲动力?8月17日,记者就此专访了邵阳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袁胜良。
袁胜良介绍,邵阳经开区以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为主线,以“互联网+”为核心手段,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与园区特色产业、资源深度融合,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创业创造动能。截至目前,邵阳经开区共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统计范围的企业857家,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4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器1个。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二。
加快培育和引导高新技术企业,是邵阳经开区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邵阳经开区在招商引资、扶持高新企业发展等方面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包括招商“十条”和产业发展“黄金十条”等,对发展高新技术、打破技术垄断、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等方面给予重奖,大力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强化关键技术攻关。今年上半年,邵阳经开区新引进5家高新技术企业。
邵阳经开区创业中心中小企业创业园,是国家级小型微型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也是扶持中小微企业成长的主要阵地。近年来,创业园致力于孵化场地、创业环境、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完善孵化功能,探索符合我市中小企业实际的创业服务模式,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企业生态体系。同时,加强服务平台的软件建设,引进技术合作联盟、产业链合作联盟、跨领域战略合作联盟等产业服务机构,构建具备金融、管理咨询、市场营销、技术服务等多功能的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创业园现有创新型企业105个,各类创新创业支持平台22个。
针对园区创业者创新观念不强,企业管理和营销理念滞后,小微企业创业成功率低等问题,邵阳经开区构建了“三级全员”覆盖式的创业培训体系,提升企业创新创业能力。其中,初级培训针对园区初创者、企业员工,注重创业引领、技能培训;中级培训针对企业管理人员,突出培育企业管理层经营管理能力;高级培训针对企业家,通过走出去学、专业机构带的形式,提升企业家创新及引领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邵阳经开区不断推进与长沙理工大学、邵阳学院、上海高等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创新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邵阳特种玻璃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院,宝东农牧“院士工作站”、天香生物“博士后工作站”,一批高新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聚集于邵阳经开区,较好地满足企业合作开发、技术服务等需求,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袁胜良表示,邵阳经开区将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在增强承载能力、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工夫,不断探索新型培育方式,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创新发展,打好高新企业“倍增仗”,让一切推动邵阳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源泉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