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本名曾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被后世尊奉为“宗圣”。他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曾教授过孟子的师父子思,是上承孔子,下启孟学之人。他参与编制了《论语》,并著写了《大学》《孝经》等作品。他勤学好问、孝事父母、仁德治世、坚持诚信的行为和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这些都是曾子文化的精髓,应当加以学习和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谈及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曾子的主要思想之一。研究和传承曾子的思想学说,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具有广泛深远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曾子崇尚孝道,他所著《孝经》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社会秩序起了很大作用。孝文化应用到现实中就是孝事父母、和睦家人,从而推己及人,友爱他人、和谐万物。他“啮齿痛心”的故事令人感动。曾子具有勤学好问的优秀品质,为了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弄懂,他找老师请教、找朋友探讨。孔子曾说他“参也鲁”,意思是说他性格纯真质朴、为人老实可靠。他坚持诚信,崇尚言行一致。《曾子杀猪》的故事影响深远,告诫人们“言必信,行必果”,他认为君子“言必忠信”。
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国家的繁荣昌盛。曾子主张仁德治世,“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他认为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意志坚强刚韧,因为他们重任在肩而路途遥远。历史上数不胜数的事实证明,为官者、当政者若心怀仁德,推行仁政,则民安国泰、天下安定,反之则民不聊生、乱象频生。要传承曾子文化的仁德治世思想,同时推广他“内省慎独”的修养观。在仁政的治理下,人民自然安居乐业、少生事端,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家齐心协力创造美好生活,共同加快经济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必然到来。
三、有利于培养人们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谈及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八目,即“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确提出我们自身应该发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从而带动民众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通过学习研究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进而端正思想,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这一思想的传承,让我们认识到个人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给身边的人、给社会带来积极有利的影响,从而使家庭各睦、国家稳定、天下太平。
曾子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他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告诫人要经常反思自己,做人就要做天下之君子楷模。
曾子曰:“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意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曾子曰:“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强调行善积德,才能家族繁荣、国家富强。
综上所述,曾子文化是一座可以长期开采的宝藏,在现实中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传承曾子文化的积极思想,使之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众化文化,并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地熏陶自我、影响他人,激励人民自觉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唐志平,邵东市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