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成功靠四人——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小人找“茬”、个人奋斗。
所谓贵人,是教育你建立正确思维、正确价值观、正确人生理念的人,是给你理顺思路的人,是恨铁不成钢又处处说你优点的人,是鼓励和帮助你的人。我国许多诗人、作家、艺术家就是因为遇到难得的“贵人”而一举成名。臧克家就是其中之一。
臧克家祖籍山东诸城,距离青岛很近。1930年臧克家考入国立青岛大学,正式踏入这块在他眼里是“诗一样的城市”。臧克家在这里遇到了在他人生和事业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两个“贵人”。
一位是闻一多,这位当年也就30来岁却已是教授头衔的诗人,在批阅考卷时发现了臧克家。当时,臧克家的作文只写了三行: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无底的苦海。短短的三行诗作,打动了闻一多,他给了98分,这是最高分数。就因为这个最高分数,臧克家被破格录取。闻一多不仅是臧克家的伯乐,还是他的恩师,也是诗友和第一读者。
臧克家在青岛遇上的第二个“贵人”是王统照。王统照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之一。他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在青岛居住,也是诸城人,而且是臧克家夫人的族叔,这层关系更拉近了他们之间的感情。空闲时臧克家经常与吴伯箫结伴到观海二路49号王统照的住所去请教。王统照学识渊博,待人热情,给臧克家的创作提出了很多建议,让臧克家受益匪浅。
在青岛求学期间,臧克家想出版一本诗集,但作为青年诗人,出版社是不肯为他安排的。在王统照等人的帮助下,1933年7月,臧克家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烙印》的出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茅盾、老舍首先在同一期《文学》月刊上发表评介文章。不久,臧克家的第二部诗集《罪恶的黑手》出版。这两部作品让臧克家从此踏入名诗人的行列。朱自清曾说过,以臧克家为代表的诗歌出现后,中国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歌。
臧克家在青岛创作的诗歌,大量都是反映劳苦民众的,被闻一多称作“最有意义的诗”。臧克家一直把“窒息、苦闷、悲愤难言”的生活现实,当作他创作的主题,所以尽管他在青岛这样一座“安详”的城市里,却在诗中呐喊出“愤怒”的声音。
(黄田,绥宁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