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家山位于隆回县六都寨镇、司门前镇、大水田乡的交界之处,蜿蜒的道路直通山顶。庞家山禅院背倚青峰面枕溪,难怪嘉庆《邵阳县志》称之为“最胜禅林”。
宋末元初,庞振(1263-1343)自吴西宦游南楚邵邑,生四子,因战乱弃官隐居隆回五都深山,在此拓荒辟壤,置业兴家。庞振繁衍于斯,长眠于斯,故此地得名庞家山。
明朝嘉靖年间,新化罗洪人罗慈德娶西山马蹄印胡氏为妻,生子善继、善述。罗氏父子心地善良,对贫苦乡民广为布施,后父子三人到庞家山伐薪烧炭,济贫救困,不改初衷。为纪念罗氏父子,隆庆元年(1567),以五都廖彦仲为首,在庞家山修建禅院,以罗慈德的大名为记,命名为“慈德寺”。
据大水田乡《廖氏族谱》记载,康熙年间廖世彬主修了东面的庞家山庵堂和西面的白马山庵堂。禅院中一方年代漫漶的功德碑上,出现了“廖世彬”的大名。庞家山禅院扩建、修缮,大多留有功德碑,现在能看到有确切纪年的清代石碑有这些:乾隆四年的、乾隆五十九年的、嘉庆庚申年的。庞家山禅院的美名载入史册,道光《宝庆府志》卷六十三“疆里记”:“庞家山寺,一名最胜寺,后有洞,岁旱祈雨立应。唐时有罗氏父子三人修真于此飞去。”府志中的“唐时”实际上是“明时”。
改革开放之后,各方民众捐钱捐物,庞家山禅院得以复修扩建,2011年列入隆回县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庞家山禅院旁边的瞭望台,是观景的最佳场所。天气晴朗的日子,登高四望,望云山、白马山、大东山、九龙山、云山、丫髻山、魏源湖、木瓜山水库的风光尽收眼底。
(易立军,中国屈原学会会员,邵阳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