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周思兼,以按察副使巡临武冈,亦过龙潭一游,乘兴赋诗一首:“新年频向武攸来,路入深山石径回。一派青溪环野寺,万竿幽竹伴香台。洞边芳草平垂露,楼外诸峰相对开。更欲题诗吟满壁,风流难继子云才。”武冈在晋隋时期,曾名武攸。周思兼虽自叹无子云之才,但因龙潭的楼阁、野寺之绮丽,幽竹、芳草之清新,青溪、群峰之悠远,忍不住乘兴咏诗,记一方之名胜。
一年以后,嘉靖进士、昆山人周嗣昌因告发严嵩父子,以工部屯田员外郎贬出京华,任武冈州同知,亦作《龙潭》诗云:“曲水西岩下,潭空龙自眠。夜深晴亦雨,春暖晓还烟。短棹芦花外,轻鸥浅水边。自惭劳宦辙,安得学逃禅?”景自清丽,花自萧瑟,龙自休眠,鸥自幽闲,虽劳于宦事,又远贬江湖,但怎能躲于禅中,逃避现实,逃脱责任?身已劳瘁,心有正气,尚得忧庙堂、思民瘼。耿介清节,蕴于辞中。同朝为官,同时同题,遭际各异,其诗思自不会同于一炉。
清德宗光绪年间,武冈诸生夏国煌有五律《龙潭》云:“不知何处雨,疑或有龙灵。谷静生空响,江虚送晚青。钟声沉梵阁,渔火湿沙汀。岩幔一天冷,时间云气腥。”潭寺合写,闻其钟声空响,见其梵阁、渔火,触其天冷,嗅其云腥,感其沙汀之湿,五味俱陈诗中。间,间或,间断。时间推移,不知不觉赏景已至夜深。腥字结尾,妙,龙之气味,雨之气味,寓于云中,间有所闻。体物工细,道人所未道,独具灵慧。
写得最有生活气息的,是道光武冈庠生萧鸿钧的《竹枝词》:“龙潭春水碧如油,赤足渔娃鼓枻游。昨夜钓筒才收得,银鳊串串卖江头。”是一幅活生生的夜捕晨售银鳊长卷。读来犹见鱼跳,犹听人喧,通俗可诵,令人想及当时码头之繁华。
二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推行分封藩王的制度。第十八子朱楩,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岷王,驻陕西岷州卫(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1395)就藩云南府(今昆明市)。建文元年(1399),西平侯沐晟奏朱楩不法,废为庶人,迁居福建漳州。永乐元年(1403),复爵回云南。洪熙元年(1425)移藩武冈州。藩王不参予地方政务。王府重要政务,常由朝廷派员处理。崇祯十六年(1643),农民起义军攻陷武冈,第九代岷王被杀。
崇祯十七年(1644),朝廷派给事中番山(今属广东)人卢兆龙至武冈册封新岷王。事毕,卢兆龙一行游龙潭,多有诗作。卢之《龙潭》云:“翠竹幽花映洞口,合流轰岸卷岩回。灵山似为仙藏宅,怪石应留佛作台。隔水哓烟寒带雨,澄潭秋色绿于苔。老僧莫漫鸣钟磬,恐有神龙听法来。”
先写方位、成因;再写潭为灵宅,石作佛台,即上为佛寺,下为龙宫;然后写周围环境、风光。最后,以规劝老僧口吻,揣拟龙之神异、玄妙,言似戏谑而意实旷远,余韵悠然。细品之,又似有规劝当地事主莫乱敲钟磬。钟磬者,法器也,说不定有神龙来听法呢,你小心谨慎些吧。法器,亦喻法度、制度。陈子昂《申州司马王府君墓志》:“摹其法器无不训,从其事政无不理。”言外有意,地方长官也好,新任岷王也罢,斟酌行事吧。
随从卢兆龙而来的佥事熊昱亦随长官而咏《龙潭夜雨》:“惊风灵物吼长声,好雨潭空冷夜深。歌犹一楼清不寐,民忧已喜获甘霖。”这是一场真正的龙潭夜雨,闻声感凉,好雨连夜,与民同喜,夜不成寐。既不争长官之风韵,又透露爱民之忠贞,为人为诗,中规中矩。
洛阳人温如皋随卢兆龙同来,和卢诗韵咏《龙潭》:“度岭寻溪一径来,星轺小憇碧江回。桥迎洞口通僧院,路转山腰到佛台。松竹阴浓金界静,蛟龙潭暖白莲开。阳春欲雨难为句,把酒徘徊叹绝才。”星轺,使者所乘之车,亦指使者,诗中当指卢兆龙,也指卢兆龙一行。金界,佛寺。绝才,过人的才能。实打实叙述游潭过程,切地切事。尾联,我以为切人。“绝才”当然不是指自己。卢兆龙边酌酒边吟诗,随从拍其马屁而已。
同来的温如璋亦洛阳人。诸君皆有诗,此公亦不好不奉陪,其《龙潭》曰:“澄江翠竹藏孤寺,小阁层岩报午钟。此入晴空一登眺,万山回合白云重。”登高望远,万山回合,白云蒸腾,心悠然在远处,似不与众人同调。
噫,昔日风华,“无可奈何花落去”;除却梦中,不知是否还可“似曾相识燕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