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多胜迹,我辈要光临。我约了三五好友,在邵阳县进行了一次文化之旅活动。
一、伏溪江探古桥
经过长乐乡伏溪村时,我们被伏溪桥展现的美所吸引:石拱桥美轮美奂,一个半圆形单拱横跨清澈的江面。
该桥的历史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寻古碑,问父老,希望能发现一点线索。经父老指点,我们在桥的两侧找到“天长”“地久”四个字,但修桥具体时间缺乏实证。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遇上了热心的易先生,他说此桥是明朝复修的,桥端刻有文字。桥端长满苔藓和藤蔓,无法靠近细察,有人提议看看桥面的条石护栏。据当地老人说,桥头原有许多刻字石碑,后来有的被大水冲走了,有的拿去铺路、修电排站去了。一个中年汉子拿来了水和抹布,一番擦洗之后,条石上现出了“一五三二年修”的字样。大家分析,刻“一五三二年修”的石匠一定是个见过老碑的现代人,他把干支纪年换算成了公元纪年,此年相当于明朝嘉靖十一年。在没有发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之前,这也不失为一个重要物证。
二、邓家祠觅古迹
之前,有人在微信群里发了黄亭市“邓氏宗祠”的照片,说是郑板桥的手笔,当时我就萌发了前去一探究竟的念头。邓家祠在黄亭市的和平村,如今宗祠的主体部分已变成了村部活动中心。大门石柱上有对联:“相业宗风列云台之首;廉名世泽原吴水所流。”“相业宗风”,说明邓氏出过大人物。这个人物是不是与郑板桥关系密切,郑应朋友之邀为邓氏题了匾?我们问郑板桥题词的匾额在何处,当地的邓姓人说,八年前的一个夜晚,这块匾被盗,同时被盗的还有一对石狮子,大家深表惋惜。
这个姓邓的似乎并不内行,他派人去请知情人。知情人到了之后,向我们大概讲了一下宗祠的情况。我问这宗祠修建于何时,他说始建于道光三年,我的心凉了半截。郑板桥逝世于乾隆三十年,怎么可能给后修的宗祠题词。我们提出看看族谱,那位后到的邓氏前辈倒是爽快,说:“我那里有,跟我来。”来到他的家里,他从房里端出一大叠族谱供我们查阅。不一会儿,就有了结果,族谱上有“邓氏宗祠”照片,并附有说明,“本祠建于清康熙末年”,这时间倒与郑板桥的生平吻合,但究竟是不是郑板桥到黄亭市所题,暂时还下不了结论。读族谱才知道,“相业宗风”讲的是黄亭市邓氏一世祖邓禹,佐东汉光武中兴,列云台第一元勋,官拜大司徒,进爵太傅,封高密侯。
三、阳乌岭拜古寺
阳乌是一种鸟类,似鹳而殊小,身黑颈长而白。唐代元稹有《大觜乌》诗:“阳乌有二类,觜(同“嘴”)白者名慈。求食哺慈母,因以此名之。”此山多阳乌,故名阳乌岭。
我们驱车前往阳乌寺,在中山殿下车步行。此地峰峦叠嶂,鸟语花香。接近山顶,首先看到一个新修的亭子,是为了纪念阳乌寺的有功之臣张胤藻而修建的。进入寺院,里面的设计显得有些局促,靠墙放着许多碑,几乎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我们竭力寻找老碑,未能如愿。问寺中主事的,他的回答充满无奈。他缓缓叙述,阳乌寺始建于唐朝,明清时期香火鼎盛,明朝首辅张居正登临此寺,郑板桥在此不但作画,而且作联,道光皇帝御驾到此,张之洞也到此留下对联。他还背起郑板桥写的对联:“阳鹊飞来惊动四方凡鸟;乌云散去现出八面奇峰。”
主事者继续侃侃而谈,古碑不是被毁,就是被盗,有人曾搜集资料,编了一本《阳乌岭志》。我动了心,很想一饱眼福。主事人拿出此书,我翻了翻,大感惊讶。道光五年乙酉八月宋湘题联:“阳光破彩云自东而来,观此处风景独好;乌气溯飞雁从西已去,想当年道光曾游。”晚清名人张之洞也登临此胜迹,留下一副长联,其中写道:“书证道光曾来,画有板桥点翠,诗表居正和韵,对联宋湘撰词。”小小的一方风水宝地,竟有这么丰厚的文化底蕴,确实是一个奇迹。
(易立军,隆回人,邵阳市作协会员,中国屈原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