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县城边有个神滩,神滩边有个庙。庙边一股山泉,泉水清澈冷冽,饮用甚是爽口。那些年,我常在县城边缘瞎逛。县城边能逛的地方不多,神滩边有一个神滩公园,山色青翠,林木葱郁,配上巫水河,山水相宜,正是闲逛的好去处。
通常,我先去爬一会神滩公园的山,再去神滩庙边小憩。
一日,又到神滩庙边,口渴,便去山泉边,对着井氹一个小小的出水管豪饮。饱了,见这样对着管子吹,像吹啤酒瓶一样,不雅又不卫生,想着若是有个水勺就好。那一刻,便有了买个水勺放到井边的冲动。
第一次,花了十几块钱,买了个铝合金的水勺,骑摩托车送去。在井里舀了一勺满满的水,咕嘟咕嘟灌了下去。心想,下次来,不用对着水管子喝了。放下勺,见有人来,有用勺喝水的,也有用勺舀水冲洗摩托车的,心里有点小美。第二天去井边,不见了勺子,奇怪!井氹里,边上都找了,没有。莫不是有人拿走了?回去,再买一个,第二天送来。送的第二个水勺,第三天又不见了。想想,也许别人有需要吧,拿去了,我再送。
第三个水勺,第四天又不见了。买,再送。但我算算成本,不对,一天十几块钱,如果只是几天,那无妨,要是多了就难以应付。我考虑买便宜点的,再说,便宜点的别人也不打主意了吧。于是,我改买塑料的水勺,先几天几乎一天送一个,后来便三五天送一个,只要井边没有了就送。再后来十天半个月送一个,用得久的,也有超过一个月的,有好几个都用烂了。
开始时,妻子见我送水勺,说我是呷了饭冇事做,后来有一次跟我去玩,口渴了喝水,才体会到“有个水勺好”。
过了一年,我买了汽车。有个星期天,我带着儿子,说好去黄桑玩,出大院门口,本该往左走去黄桑,我却往右拐了。儿子知道我要去哪,便笑着问:“去送水勺?”“对。”我也笑。
有一天,我一次买了十个水勺。店老板问:“你开店?”我笑笑:“送人。”
多年后,再去井边,见一个厚实的木柄竹勺搁在井盖上,显得很搭配,比我之前买的铝合金的、塑料的勺子都好看。好长一段时间,我到井边喝水都用它。
最近,发现竹水勺又换新的了,旁边还放了个小的水勺,估计大的小的各有分工,方便人们使用吧。我用心送勺好几年,想不到这位送竹勺的比我更用心。
神滩依旧,庙宇依旧。现在,我还是常去闲逛,常去喝水。那送勺的经历,成为一段有趣的往事。
(黄克先,任职于绥宁县行政审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