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爱莲池
3上一版  下一版4
 
梯田春声
曾经挖蕨在贡山
我不怕你了
母亲艾
送勺记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5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曾经挖蕨在贡山

李德文
 

那是1968年的秋冬时节,学校停课,我和家乡小伙伴们就天天上山挖蕨粑,连续挖了42天。那个年代,科技很落后,水稻品种差,化肥农药少,又没有农业机械,粮食产量很低。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各个生产队想了很多办法,除积极争取国家的返销粮外,还在保证每户有两个以上劳力出集体工的前提下,允许一个附带劳力上山挖蕨粑。这样,就形成了由男女附带劳力和部分少年组成的挖蕨队伍,我理所当然地成了其中的一员。

秋冬时节,天刚蒙蒙亮,我母亲就起床生火打油茶、做饭。我则准备好锄头、钩索、钎担等工具,还不忘将锄头泡在水里以免锄把松动。又另舀一碗饭捏压成团(有时是头天晚上在撑架火炉边烤好几根红薯),用一块干净的帕子包好备作午餐。吃过早餐我们就肩扛钎担,手提锄头,带上午餐和伙伴们大步流星赶往贡山(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汀坪乡独宿村)。

一路上,白霜满地,潮湿的地方打着厚厚的“狗牙霜”。凛冽寒风横扫过来,刮得手脚生疼。走过土地坳,跨过石板桥,爬上贡山界。走进山沟,如果早前下过大雪,山沟小路会被积雪掩埋,我们就锄挖脚踢边开辟道路边上山。有时手脚冻裂流出血,则就地挖几颗“砖锤子”(白芨)在石板上捣烂敷上,从破旧的上衣豁口处撕下布条包扎好又照样可以挖蕨粑了。在我们那里,劳作中受点小伤,都是自己就地采药捣碎或用嘴嚼碎敷上,简单处理一下,三五天就好了。

贡山,山如其名,是我们家乡天然物产最丰富的地方。这里地域广阔,山山岭岭遍地生长着蕨根、毛栗(野生小板栗)、葛根等。乡人自豪地说,贡山有两座粮仓,一座埋在地下(指蕨根、葛根),一座挂在树上(指毛栗等)。

我们当年挖蕨粑一般在贡山一个叫杨家冲的地方。进山后首先是选好挖蕨地点,要想蕨根又多又好,得选择山不太高,坡不太陡,蕨叶多长势好且呈深红色的向阳缓坡地。这些地方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疏松,蕨根粗壮品质好,淀粉含量高,挖起来也比较容易。

一般情况,每天挖到下午4点左右就要下山,将蕨根捆好挑到水溪边清洗干净,再用钩索捆成两捆,用钎担挑回家。

清洗蕨根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个技术活。要先将蕨根泡在水里,以钎担为支撑保持身体平衡,再用脚轻踩蕨根反复揉搓,力道要掌握得恰到好处,既能将蕨根洗净又不伤根才行。

回村后,还要将蕨根打碎才能进行过滤沉淀,这个过程也不轻松。村民在小河边将又大又平的青石板安放平整,三面围好,将蕨根放到石板上铺开,然后用碗口粗的蕨粑棒槌打,直到将全部蕨根打得泥烂方可,没有足够力气还干不了这个活。每到傍晚,收工回来的壮劳力们便扛着打蕨棒赶来帮忙,打蕨粑的队伍立即壮大起来,小河边到处都响起槌打蕨根清脆而强劲的声音。晚霞映红西山的时候,伴随着袅袅炊烟,打蕨粑之声在四周山谷交互回响,整个村庄充满温馨而激越的气息。

接下来就是过滤沉淀,这个过程特别需要手脚利索,动作准确细致。

经过一个晚上的沉淀,到次日晨,蕨粑水就基本沉清了,这时就可以敲开沉淀桶的木塞排干水取蕨粑粉,一天的劳动成果马上可见分晓了。当放干滤液看到桶底一层厚厚的又白又细的蕨粑粉时,那种成就感别提有多大了。

许多年后,我回忆起当年挖蕨粑时的情景,居然来了诗兴,写下了几阙小令:

“鸡鸣晓,慈母起得早,生火做饭扫庭堂,油茶飘香烟袅袅。肚子得半饱。”

“日方升,提锄即启程。踏霜踢雪挖蕨去,戴月披星始回村。挑蕨近百斤。”

……

我把诗稿寄给省诗词协会,居然受到了湖南师范大学伏家芬教授等几位专家的好评,很快被刊登在《楚风吟草》上。

(李德文,邵阳市楹联学会副会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