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与小凤仙从来没有惊世的传奇爱情。
第一,小凤仙并非美女,蔡锷并没有沉迷于小凤仙。1913年2月下旬(当时蔡锷还在云南任都督),《民主报》按照八大胡同的贯例,搞过一次“色科”评选,评出“博士”4名,“学士”33名。小凤仙榜上无名。据跟随蔡锷到北京的滇军师长李鸿祥回忆,小凤仙本来是他逛八大胡同时招来的雏妓,年方十四五岁,貌非甚美,而歌喉婉转。蔡锷当时也在坐,觉得小凤仙唱得不错,就征得他的同意“转条”(就是换一个专听的承包人)。
再则,蔡锷在北京的工作,尽职尽责,勤勉任事,业绩斐然。据周钟岳撰文回忆,蔡锷1913年10月4日到北京时,职务是“陆军编译处副总裁”,1915年5月9日才转任“全国经界局督办”,到同年11月11日逃离北京,不过短短的半年时间,蔡锷领导并参与制定的经界法规数十种,并编印成书。他还指定人员研究中国田赋制度,并派员出国考察,搜集中外研究成果,编辑成《中国经界概要》《各国经界概要》两部文册。这么多文稿,这么多研究成果,就算蔡锷工作放手,工作量也是巨大的,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少不了的。由此证明,蔡锷与小凤仙来往是有节有度的。正如周钟岳批驳王公弢文章所言:“予时在松坡先生幕府,见其治事甚勤,安有……惟逛娼赌,以求消遣之事?”
第二,小凤仙只是粗通文墨,谈不上才女。小凤仙原籍何处?杭州、扬州、河南之说都有,且不说它。她在蔡锷逝世后,还在八大胡同待了一段时间。后嫁给东北军一师长(一说旅长),同时移居沈阳。师长死后,又嫁其厨师陈某。不料陈某也死了,第三次改嫁给丧妻且有四个孩子的李振海。1951年春天,梅兰芳到沈阳演出,住市政府交际处招待所。改名为张涤非的小凤仙意欲求梅兰芳给予经济上帮助,于是写一短信求见。信不足200字,不仅语言欠流畅,而且还有两个错别字。梅兰芳与小凤仙见面时问了她一些情况。梅兰芳秘书许姫传记录了小凤仙自我介绍的原话:“我的父亲姓朱,母亲是偏房。大老婆瞧我们不顺眼,母亲带我离开朱家单过。母亲死了,姓张的奶妈抚养我,所以我姓张。辛亥年,奶妈在浙江抚台增子固(指清末最后一任浙江巡抚增韫)将军家帮佣。革命军炮轰增府,奶妈带我逃到上海,把我押给姓胡的学戏,到南京卖唱为生。十三岁那年,正遇张勋攻打南京,我跟胡老板逃回上海。以后到北京陕西巷云吉班卖唱做生意,就认识了蔡将军。”一般说来,卖唱之人,又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只可能粗通文墨,不可能懂诗词歌赋。
小凤仙的才女称号,与蔡锷追悼会有关。查阅有关资料,1916年12月1日,当时的民国政府在北京的中央公园(现在的中山公园)举行蔡锷追悼大会。孙中山、黎元洪(时任大总统)、冯国璋(时任副总统)、段祺瑞(时任国务总理)等都送了挽联。小凤仙作为与蔡锷关系密切的名人,也提交了一篇诔文和长短各一副挽联。长联是: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廿年北地燕支,自渐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短联为:素车白马而来,谁料周郎竟短命;名士美人无数,早知李靖是英雄。这两副挽联文笔了得!在立意、用典和平仄工对等方面堪称上乘之作。于是,小凤仙在极少有人知道内情的状况下,被社会各界文化人士誉为“才女”。其实,小凤仙提交的诔文和挽联,均为相关文人抱着不同目的代笔所撰。何人代笔?众说纷纭。流行的说法之一是,诔文的代笔者为曾任《爱国晚报》主笔的王血痕;长联的代笔者为易宗夔,他在《新世说》一书中收录了此联;短联的代笔者为江苏常熟人厐病红,他在《红脂识小录》中记录了此事。
第三,小凤仙够不上侠女称号,策划和帮助蔡锷出走北京到天津的,是蔡锷的老师、部下和同学,与小凤仙毫不相干。说小凤仙是侠女,是坊间传说小凤仙躲过暗探,用骡车载着蔡锷到丰台火车站,蔡锷才得以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