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刚在大祥区某社区家长学校开完家庭教育讲座的市家庭和谐促进会心理健康讲师王明华,接待了前来咨询的市民戴女士。
原来,戴女士有个儿子陈某,今年考上了某省级重点高中,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一个月前,陈某迷恋上一名比他大2岁的某职业学校的女生,从此离校出走,大人怎么规劝都不肯再回学校。
戴女士怎么也想不通,过去聪明活泼的儿子,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问题青年”!
有果必有因。为了弄清陈某走到现在这一步的原因,王明华详细了解了其成长经历——
戴女士与丈夫结婚后,两人就到外省发展。儿子陈某5岁时,夫妻俩因感情不和离婚,此后,前夫回了邵阳,戴女士仍然在外打拼。
陈某9岁后,交由奶奶抚养。早年离异的奶奶性格很急躁,控制欲非常强,陈某每天必须完全按照奶奶的要求去做,否则就会遭到责骂。
陈某自小学习用功,小学毕业后顺利考上名校。为此,家里在学校周边租了一套小居室,奶奶、爸爸、妈妈利用假日轮着去陪伴,但陈某对此并不热情。后来,大人去陪的次数就依着他的要求逐渐减少。再后来,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提到的情况。戴女士感到非常担心,生怕儿子由于早恋耽误学习,彻底毁了前途。
听完戴女士的诉说,王明华对其现在的心情表示理解,并结合陈某的日常表现,作出了心理分析:
戴女士与丈夫离婚时,孩子陈某只有5岁。在陈某的潜意识里,会把父母离婚与自己表现得不好联系起来,认为爸爸离开妈妈和离开家庭是自己的过错。为了让妈妈不再离开自己,他表现得非常乖巧。
9岁后回到邵阳,陈某只能跟奶奶生活在一起,母爱和父爱缺失,让他只好把所有的情感投注在奶奶身上,可隔代的奶奶并不真正懂得爱孙子。祖孙之间只是一种寄生关系——奶奶在情感上依赖陈某,陈某在生活上依赖奶奶。实际上,年幼的陈某无意间要承担三重角色:一是孙子的角色;二是爷爷的角色,因为单身的奶奶会把对爷爷的感情移情到陈某身上,陈某要对爷爷角色的缺失进行补偿;三是父亲的角色,在奶奶内心深处,这才是她真正的希望所在,也是下意识里重点控制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缺少情感支持、心理抚慰的陈某,就需要透支更多的心理能量来处理自己和奶奶的关系。
这样就非常便于理解:陈某之所以发奋学习,立志并一路考上名牌初中、重点高中,目的就是要离家远远的,逃离被控制的感觉。因此,他对大人的热心陪读也不乐于接受。
在高中,陈某认识大自己2岁的职校姐姐后,那位姐姐能够理解他,于是,他把对父母特别是对母亲的情感需要投射到了那位姐姐身上。陈某依恋那位姐姐并不仅是早恋,更重要的是对母爱缺乏的补偿,即找到一个替代母亲,受伤的心灵终于有了疗治的港湾。陈某离校出走,并不是他真的不想学习,而是对情感的强烈需求所致。
那么,无辜的陈某还有救吗?
王明华告诉戴女士,要想帮助儿子,首先就要改变自己,只有通过自身的改变,才能引导和启发儿子改变。
1.与前夫坐下来好好沟通一次,形成一致看法,共同改变自己,齐心协力帮助孩子。
2.想办法把儿子找回来,多陪伴孩子,把对孩子的爱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在恰当的场合,向孩子认错,争取孩子的谅解和理解。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一直是爱自己的,只是不知道怎样来爱,以致让他产生了父母不爱自己的错觉。
3.绝口不提学习和早恋的事。学习和早恋是孩子目前最敏感的问题,不能触动。当孩子有了爱的感觉、有了家的感觉、有了归属感,自然会主动与父母说起学习和恋爱的事。这时,父母以朋友的姿态再与孩子商量讨论,孩子是会正确面对和处理的。
4.一定要相信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天生追求进步的,且具备相当的能力去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