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六岭书林
3上一版  下一版4
 
在虚幻与现实之间
最是书香能致远
积高师赐我墨宝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2019年10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林漫录
积高师赐我墨宝

易重廉
 

我一生没上过大学,但自愿拜了两位大学教授做老师:一位是湖南师大中文系的马积高教授,一位是四川师大中文系的汤炳正教授。积高师与我拍过一张合影,尽管不太理想。

炳正师是全国屈原学会会长,见他一面,两年才有一次。如果会议不开在湖南,我一般很难参加。我是中学老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同事们时有非议,领导顶不住。如邵阳师范,就几乎因为我一个人而单独立了一条不成文法:非教育行政部门通知的会议,一律不能参加,不能报销差旅费。我自重,不想让领导为难。因此,直至今日,我仍然还没有找到一个与炳正师单独合影的机会。1998年,汤炳正教授病逝了!从此以后,阴阳两隔,合影的事完全无望了,想起来,很难过,很难过!

两位老师学问极好,书法也十分了得,故我对两位老师写给我的长短手谕,一向注意收藏。今年,炳正师孙子汤序波先生突然来信,说是他祖父留下的所有信件与手稿,他均拟尽可能地收集齐全,然后整理成册,交付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无疑是一大裨益学林的盛举。作为炳正师的学生,我是一定要竭尽全力,拼命支持的。翻箱倒柜,不知是什么原因,炳正师的手谕仅仅就只有我多次引用过的那封较长的了。过了半年,又发现了一通短柬。匆匆寄去,幸好尚未延误出版。至于其他,估计还有,可就是无踪无影,见不着了。

1991年端午之前,我出版《中国楚辞学史》,积高师赐了《序言》,书名题签是炳正师所赐,都是有手稿或手迹的。因为我首次出书,不懂规矩,把积高师的《序言》手稿与炳正师的书名题签手迹一并交给了出版社,而出版社又一并转手给了印刷厂。书出之后,我去索取原件,回答的便全是一句话:“不知道。”求他们查一下,也全是一句话:“无法查。”

前两年,朋友告诉我,我的《中国楚辞学史》有一小部分手稿在网上拍卖,价格还不菲。但查积高师的《序言》手稿与炳正师的书名题签手迹,却一直杳无音信。万幸的是,汤师的手迹还影印在拙著《中国楚辞学史》的扉页上,马师的《序言》也一字不变地置于拙史目录的前面。广大读者,想看想读,也极方便。

1988年底,省屈原学会理事会在长沙召开。会中,学会副主席陈书良先生动议:“省屈原学会1981年端午在汨罗成立以来,几次年会,都开在岳阳与长沙。明年,我们去邵阳开一次,换个地方,如何?”我是邵阳的唯一理事,大家当然把目光向我投来。

我已来邵阳工作了,但时间很短,认识的人不多,社会活动能力,可以说几乎等于“零”。故要我一口应下,我绝无此胆。但理事理事,一事不理,总说不过去吧?没有办法,我只好这样支支吾吾地表态:“我去争取,成功与否,不敢保证。”为了鼓励我,会场也响起了一片掌声。

学术会议,知识分子多,民主人士多,找市政协,也许比较合适。

恰巧,我在市政协认识两位副主席:一位是陈新宪先生,他与毛主席曾一起考察过湖南的农民运动。另一位即我的老师,邵阳师专中文系教授张玉玲先生。二老陪我一同去见了市政协主席,政协主席又陪我们三人一同去见了市长。市长说:“一个省级的学术会议选定来邵阳召开,这是对邵阳的尊重,我很欢迎,很支持。”

接下来,一切事宜便都是书良先生来邵阳与有关方面共同商妥决定的。会议已决定开在明年的端午前后,因故必须延期。延至中秋,会议终于召开了。鉴于当时的形势,我们的年会开得比较清淡。如果说,还有什么带点奢侈性质的话,那恐怕就是会间安排的那场“题咏活动”了。

此次的“题咏活动”,安排在中秋前一天的下午,也就是会议第二天的下午。午休之后,大家抢先去活动,场面比较热闹。但我不见马积高师,便去住房找他,轻轻说:“马老师,送我一副墨宝吧?”他说:“你也喜欢这东西?”我笑笑说:“喜欢得不得了呢!”马师进入题咏场,不少人便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说:“马教授打算写什么?写给谁?”我马上回答:“是我请马先生来的。”言下之意,就是请大家不要抢我的份子,大家当然知趣。

看看围观的人里面,居然有德高望重的陈新宪老人,有邵阳诗词高手肖玉苍老师,还有马师在师大的学生罗宝田、郭太豪等人,真是济济一堂。他们一边围观,一边还维持纪律,努力使马师活动自如,不受干扰。

马师思考了一会,铺好了一个条幅,便开始沾墨下笔。我站在马师对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扣住条幅的两个角,马师一边往下写,我就一边往上拖,配合还算默契。不一会,“墨宝”完成,马师舒了一口气,看了看自己的成果,似乎也颇满意。肖老说:“这次活动,字写得最好,诗也作得最好的,我看就是马教授这一幅了!”陈老也点头附和,还对旁边的年轻人说:“这样写字很费精神,你们不要再向马教授开口了。”马师顺势谦虚了几句,陈老就领着马师出去了。

肖老与几个年轻人又把条幅认真地欣赏了一番。写的还是五言,不过不是绝句,而是律诗了。请看:“斗室忧天下,风云入梦来。鲲鹏方振翮,窍穴早吹灰。日见乘桴去,时闻买椟回。罪河真妙策,拔地信悠哉。”落款处作——仲廉贤棣嘱书,录己巳春旧作一首以应。

老师称学生“贤棣”,使学生感到特别亲切。又说“嘱书”,学生一“嘱”,老师就“书”,更使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去感谢老师了。

总起来看,这首五律,应该是一首“述志”诗。一二句“言志”,以下几句历数实现志愿的艰难,末二句似乎稍稍带了一点自我慰藉的意思。马师写给我的这一首诗,是启发我,激励我,要求我永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易重廉,1935年10月生,湖南黔阳人,湘中幼专退休教师,著有《中国楚辞学史》《屈原综论》等)

 
3上一篇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