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唐开元进士,授汜水尉,迁江宁丞。51岁时,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留有181首诗作,题材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他诗歌的数量并不很多,但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却高于许多同代诗人,有“诗家天子”(或说“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誉称。在其不多的诗作中,有两首是写邵阳的。
其一为《送柴侍御之武冈》:“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是诗人被贬龙标尉时的作品。柴侍御要经龙标前往武冈,少伯写了此诗送行。千古送行诗皆抒离别之情,但少伯此作却透着别致的情调。本写离愁,但字面上却“不觉有离伤”。为什么呢?因为友人要去的武冈,与龙标“沅水通波”,江河相“接”,道无艰危,且比邻相近,“青山一道同云雨”,同一轮明月相照,又何曾是“两乡”?一正一反,语气恳切,很自然地拉近了与柴侍御的距离,我们别如未别呵!多么亲切、亲近,诚挚之情叫人怦然心动。但毕竟是“两乡”而非“一乡”,而且是在交通不便、信息阻塞的时代,为让友人欢愉地前行,诗人以新颖的语意,轻快的调子,灵动的笔法,表达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看似平直,实则曲而又曲,尽得“文曲”二字之妙,而又寓于无形之中,实在不枉为“七绝圣手”。
另一首《送程六往武冈》:“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鲙橙齑。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云向西。”
五溪,沅江的五条支流,分别为雄溪、横溪、酉溪、氵无溪、辰溪。龙标地属五溪地域,这应当也是诗人居于龙标时期的作品。凄冷冬雪的夜间,诗人以青鱼、橙齑为程六饯别,离别的伤感弥漫心头。想像着友人在前往武冈的旅途中,看着天边的一弯西垂的斜月,夜不能寐,舟中的云影也总是向西漂移。有一种解释说:“一叶叶小舟向着西边行进。”这是说反了。当时的武冈县治在今城步,宋代才移县治于今武冈市区。那么,武冈在龙标的东南,向西行到哪里去呢?或曰:少伯诗说的是“向西”呀。少伯说的是“云向西”,舟向东南,云向西流,说明程六恋恋不舍龙标之少伯,其实是少伯抒写别后思念程六的情思。这正如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本是自己行旅中见月思乡思妻,却偏写“闺中”的妻子在鄜州独自望月思他。以己推人,双相思念,其情更深,更感人。
“五言长城”的邵州诗
唐开元年间的刘长卿,诗工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可见这位进士颇有几分孤傲不凡之气息。也许,正因为这种傲岸与耿介,他的仕途颇为不顺。进士及第后曾任海盐令,不久便贬谪至南巴(今广东境内)。后任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旋被诬陷贪赃,再贬睦州司马。德宗时任随州刺史。诗人身世坎坷,屡遭贬迁,常常陷入一种怀才不遇的痛苦、消沉之中。这种情绪,使他很自然地产生“倘许栖林下,甘成白首翁”“愿脱头冠与白云”的出世隐逸之思。于是,又很自然地结交僧道之友,唱和应酬,他与诗僧皎然、灵澈都是好友。
也许,正因为这种际遇养成的性灵取向,这位籍贯宣城(今安徽)的诗人,却有吟咏邵州的《望龙山怀道士许法棱》《寄龙山道士许法棱》《喜鲍禅师自龙山至》《茱萸湾》《送方外上人》等诗篇。可以推想,许道长、鲍禅师、方外上人,应当都是他在邵州修真或驻锡、挂锡的朋友。当然,这些诗中,缺失焕发的青春活力和洋溢的生活热情,更没有扶摇九万里的大鹏气概,但却有一种平和冲远、宁静淡泊的意境,赋予古邵州这片土地一种幽寂、和谐的气氛,一种空灵、深遂的诗意而令人向往。
在《望龙山怀道士许法棱》中,有句曰:“朝入青霄礼玉堂,夜扫白云眠石床。桃花洞里居人满,桂树山中住日长。”有仙气之氤氲,无人间之烟火,实乃倦搏于风浪的江湖游客的心灵港湾,飞厌于云霄的鹰鹏的幽静林窝。《寄龙山道士许法棱》曰:“悠悠白云里,独住青山客。林下昼焚香,桂花同寂寂。”情韵悠长,境界静寂,无风无波,似乎世界已经定格于此一瞬间,身神俱静。《喜鲍禅师自龙山至》云:“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幽寂中有生机萌发,静日里有流年暗转,旷远处显泉流月色,悠闲时悟禅机自然。读来觉心灵熨帖,灵魂安然,不知今世何世,无复再有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