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爱莲池
3上一版  下一版4
 
日月山河一肩挑(上)
教 牛
晚霞
挖红薯
天下邵阳红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下一篇4 2019年10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月山河一肩挑(上)
——爷爷们的挑纸生涯
佘德平
 

我的脑海里,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气势恢宏的画面:在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之中,在云雾缭绕的湘黔古道深处,数十个像电影《红高粱》里的爷们一样精壮的汉子,挑着一担担五颜六色的纸货,在扁担“吱呀吱呀”的欢歌声里,蜿蜒穿越雪峰山天险。远远望去,就像是从云端里飘下来的一条彩练……

我的爷爷佘良诚就是其中的一名挑纸工。爷爷打小是个苦命人,五岁时父母双亡,过继给同族人,取名佘两承。十二岁独自从邵东跑到隆回滩头投亲靠友(当时邵东、隆回都属于邵阳县)。小小年纪就在“大生昌”纸庄从事串纸工作,老板管吃管住,没有工钱。串纸是用竹扦将土纸的一头串起来,是土纸拖膏之前的一道工序,适合妇女儿童操作。

过了几年爷爷长大成人,有了一副好身板,中等个儿,身体壮硕得像一头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他也从不吝啬自己的力气,继续在“大生昌”纸庄从事磨纸、蒸纸等既需要力气又有技术含量的活儿,有时根据老板安排,还承担长途挑纸的营生。在滩头方圆十里,大家公认我爷爷是最勤快的人,没有之一。

民国二十九年(1940)《湖南之纸》“滩头市纸业调查”称:滩头市属果胜乡,无水路交通之便,专恃人力挑运,全年产量可达五万余担。

在那个闭塞落后的年代里,就是陆路通达,也无车辆可资运输,要将“中国纸业之都”这五万担纸运出去,全靠数百人力一担一担长途挑运。当时滩头纸货销往外地主要有三条路径。

第一条道是从经由周旺铺、岩口铺、长阳铺、枫林铺挑运到宝庆府,然后装船经水路下资江、入洞庭、出长江,直抵汉口赫赫有名的宝庆码头,再销往全国各地。

第二条道是经由双江、桃花坪、三阁司方向到武冈州,销往湘西南腹地。或者再从武冈州经新宁、资源到桂林,销往广西一带。

第三条道是经桃花坪、洞口,踏上通往西南诸省的湘黔古道到洪江古商城。湘黔古道被誉为南方的“丝绸之路”,史载,古道兴于秦汉,成于唐宋,至明清臻于完善。此古道乃历史上上控云贵、下制长衡、扼守洞口公式溪的唯一通道。雪峰山东面洞口塘至西面洪江古商城,是湘黔古道东段。雪峰山自古就是天险,民谣云:“雪峰山,三十三道弯,道道都是鬼门关!”

挑运纸货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纯粹帮纸商挑运纸货到约定地点,凭力气挣一份辛苦钱。老板只要有吩咐,挑纸工稍作准备就可立马上路。一般工钱是每天一斤肉、一升米,每天的伙食银子也是一斤肉、一升米。我爷爷就属于这一种。

还有一种是贩运纸货。在滩头以及周边农村,主要是离滩头20华里的周旺铺,这里有贩运滩头纸货的传统。特别是卖红纸到云贵高原,这两个省份的少数民族地区钟爱红色,为滩头纸业的长途贩运创造了广阔的销售市场。

红纸贩运也有两种形式,一是长年累月专事贩运,每年来回三次:第一次是赶“三月三”的少数民族风俗大节,主要贩运龙凤呈祥一类的红纸和各类装饰用纸;第二次是赶七月半的接老客节,这次主要是贩运敬神祭祖用纸;第三次是赶春节,这次主要是贩运大量红纸和花纸,还捎带一些年画、“喜”钱等年货。二是一年一度的贩运,主要是赶过年的年货。除了有几家经济实力不错的人家,雇人从事长年贩运,其他农家大多只赶春节年货的贩卖,因为所需本钱不多,又值冬季农闲季节。在抗日战争时期,因战火阻断交通,“洋纸”进口受阻,滩头红纸贩运极一时之盛。

一担纸一般是三十刀,一刀是一百张纸,每张纸长三尺八寸,宽一尺八寸,大约每担为八十至九十斤重,加上挑纸工自己带些干粮、水、衣物,大概有一百斤左右,一律用竹制的长方形“落脚”装好。我爷爷力气大,他一担纸要装四十刀,小时候我还见过他老人家一担要挑四十个红砖,约二百斤重。他不仅人勤快,还特别节俭,为了省下那一天一斤肉一升米的伙食费,便带上奶奶制作的干粮在路上吃。当然如果来回需要好几天的时间,爷爷也会在沿途的伙铺买些米饭吃。

上面说的贩运纸货的三条通道,去宝庆府和武冈州相对安全,如果那边客商临时有需求,需求量又不大,爷爷往往单枪匹马挑起纸货就出发,走官道,抄近路,昼行夜宿。去宝庆府约80华里,爷爷挑着百多斤的担子,一天可抵达,歇息一晚后,第二天返程。去武冈州约220华里,来回五天左右的时间。

而经桃花坪,从洞口塘拐入湘黔古道,前往洪江古商城的这条路,则路途遥远且异常艰险,高山密林之地或者人烟稀少之处,还有土匪出没。爷爷是万万不敢这般独自行走江湖的,需要呼朋引伴,结成大队而行。若人员不够,挑纸工和贩纸客也常组合在一起。

准备好纸货、行囊,选一个“黄道吉日”,在某个清晨,吃罢早餐,净手揖拜祖先后,人各肩挑一担纸货启程。由老手前头开路,副手后头压阵,一溜十几、几十人担,个个都是精壮汉子,短打扮,虽无金戈铁马之雄壮,也有将士出征之气势。

从滩头出发,走桃花坪、石江、竹市、洞口、月溪、江口、塘湾,到洪江古商城,爷爷们跋山涉水,负重前行,一般要走二十里地才能歇肩。遇到特殊路段,有时会整个上午或下午一直不得停歇,风雪无阻,小雨坚持,以便能及时通过某个关卡,或赶到某个地方,保证人身和货物安全。有的肩膀和脚趾都磨出血来,也照样挑担疾行。

在长途挑运的旅程中,生活条件之艰苦,是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的。一般出门前,事先在家里准备些猪血豆腐丸子、萝卜干、剁辣椒和干粮等,到店铺歇脚时再买点米饭,将就着填饱肚子。偶尔在伙铺点菜,店铺对他乡的红纸客也多是“针尖上削铁,鹭鸶腿上割肉”,百般克扣。如美其名曰“金丝汤”,其实就是一碗飘着几片腌菜的开水,还有“蚂蚁上树”,也就是少许粉丝沾点辣椒皮,很难看到肉末。吃饭是凑合,睡觉就更加随意了,几个人挤在一张只铺有稻草的大通铺里,警醒的人一般睡边上,负责货物的安全。

到了洪江古商城,爷爷这些挑纸工将货物与当地纸商交接完毕,任务即告完成,稍事休息,便可踏上漫漫归途。洪江距滩头四百多华里,来回一趟需要十天半月,一路虽然餐风露宿、艰苦备尝,但工钱也还算可观,正所谓“辛苦钱万万年”。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