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说新宁县白沙镇有明代廉臣李敏墓,今年八月二十六日,我与县作协的朋友特意前往拜谒。
墓地位于原石鹅村银鸡头,离218省道不远。面积大于普通墓地,砌有条石堡坎,前有祭台,后有碑记。特别是这篇《重修资明公墓碑记》,让我很是上心,于是拍照下来,择要录之于后:
“三代祖考李公讳敏,字资明,号白沙。明永乐庚子科举人,甲辰刑宽榜进士。初任南京行人,次任福建道监察御史。条议国事,洞悉利弊,皆可见诸实行。襄办外事,赞助郑和出使西洋,勋猷社稷,擢任广西按察使,兼兵备道。旋因征讨有功,升两广总督佥都御史。为官刚正廉明,善体民情。所得清俸诸多周济贫乏。凡有裨于国计民生,虽千万不惜。如整修秦代灵渠,建设桂林水东门,创建甘塘渡浮桥等,有功于国,有利于民,粤人躬饮其德,竖碑勒石,遗迹犹存。公于明正统六年卒于总制两广任署,囊橐萧然。杨夫人变卖首饰,扶榇旋里安葬于我邑白沙乡银鸡头大人园。闻耗路祭数百里不绝。其光辉业绩载于县志、府志贤达传,省志名臣传,入祀两广名宦祠。”
仔细赏读这篇碑记,不胜唏嘘,李敏公能金榜题名,本身就是邑人的骄傲,更何况是廉臣。碑记中说李敏是“甲辰刑宽榜进士”, 此处有小误,实为邢宽。邢宽是这一科的状元,故称邢宽榜,李敏为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初任南京行人”,“行人”是明清时期跑腿的小官,从七品,这说明李公是从最基层做起的。初入体制中,只是给上司跑跑腿、倒倒茶、传传话——其实这是好事:一是广泛接触各阶层人物,广积人脉;二是看各级官员怎么处理事物,理清套路,增长见识。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阅人无数之后,又有名人指路,加之自己的勤勉和识见,他想没成就都难。
李公做福建道监察御史时,只是一个地方官,但“条议国事,洞悉利弊,皆可见诸实行”。这很难得,朝廷设御史,本为了上书言事,以达天听。但御史这个活风险极大:倘若言语不合,削职为民是小事,倘若龙颜不悦遭到不测,也是极平常的事。而李公的“条议”,既能“洞悉利弊”,又可“见诸实行”,这就十分难得的了。风云际会,自然是“士为知己者死”而“直挂云帆济沧海”了。
李公博学多才又是个多面手,能“襄办外事”。赞助郑和下西洋,他做后勤保障,这差事,非能臣不能为,更非廉臣不能为。郑和下西洋的作用和意义,历史上自有肯定;李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必待言,朝廷升迁李公为广西按察使,自在情理之中。
李公最大的官做到两广总督,是因为他“征讨有功”,又说明他是个文武双全的全才。李公不仅是能臣廉臣,还是个善人,拿了俸禄就去“扶贫”,这应该与他的出生和秉性有关:出身贫苦不忘寒门,心存善念而见不得贫乏。整修灵渠建浮桥之类,本来应该是财政拨款,他竟然“虽千万不惜”。李公死在两广总督的任上,竟然“囊橐萧然”,靠夫人“变卖首饰,扶榇旋里安葬”。
李公留给后人的,只有他的清名而已!
(作者系新宁县第五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