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儿子要给我买一个智能手机,我还在心里嘀咕:啥智能不智能的,手机只要能打电话、接电话就行了。但是,买来后,我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其他的暂且不说,光微信一项就让我如醉如痴了。
以前,我是学校收发室的常客,每天必须风雨无阻按时去那里,远看《参考消息》,近看《邵阳日报》,只要去那里待上半个小时,就“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但近来我去得少了,因为手机上面的新闻网上,大小新闻都有,还分门别类,新闻、热点、财经、视屏,想看什么,你就点击什么。更重要的是许多微信群里不同的人发来的不同信息,有惊心动魄的,有娓娓道来的,让你安坐沙发上,就可看天地时暖时热、世界云卷云舒。
因为琐事缠身,好久没到老家去了。但是老家的变化却时时通过微信呈现在我的眼前:以前从我家门前通过的3.5宽米的村道今年扩展成了4.5米宽的乡道;从今年起,家家户户横在屋脊的储水罐统统作废,因为县里为我们装上了自来水;原来各家各户集资安装的变压器也没用了,因为那变压器三天两头要找人维修,停电也就成了常态,现在县里的供电所全部换掉了旧的变压器和所有的供电设备,人们再也不受电压不稳和经常停电之苦了……这些变化都是从我的侄儿们在微信群里发的信息了解到的。他们发信息特别讲究时效性,而且图文并茂。某一项工程什么时候开工,什么时候竣工,远离家乡的我都清清楚楚。有时候我还要发表一点“参考意见”,说不说在我,听不听在你,反正老家时时在我眼前,在我心中。
几个哥哥都去世了,如今,我就成了这个大家庭的“老大”。这个“老大”也不是很容易当的,谁家有个婚嫁喜庆,谁家有个邻里矛盾,有时不能亲临处理,也就通过微信,发表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或许是公平公正,有时微信确实还是能起一点作用。微信的“长臂管辖”功能还不止于此,有一天,小舅子过生日,是“大生”,本应该当场去祝贺的,但因为学校里有事脱不开身,怎么办呢?人虽不能到场,但“人情”不能少啊!我想到了微信。我给小舅子发了老寿星手举霞光四射寿桃的图片、一段美好的祝语,然后捎带一个红包。小舅子也理解我的难处,或许还有那微信助力,也就不跟我“计较”了。小舅子的生日我是缺席了,但是那生日的氛围我却感受到了,内侄将生日待客的盛况用手机拍下来发到了微信群里。
用微信虽然和群里的人联系快捷方便,但也不是什么信息都可以发布的。比如,有人生病,有人子女高考失利,甚至有人离婚,有人抑郁等等。别人生病了,是要亲自去看望的,高考失利了,是需要安慰的,有人离婚,但你不明情况,鼓励、安慰都不妥,在微信群里三缄其口是上策。
微信,可是一个汇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知识的场所,让我拓宽了知识面。微信拉近了我和亲戚朋友的关系,他们虽然远在天涯海角,但在微信的帮助下,一下子可近在眼前,难怪有人说自从有了微信,地球就变小了。微信代替了钱包,只要扫描二维码,一桩买卖马上搞定。于老人而言,再也不会出现出门忘记带钱包或者掉钱的事情了。微信还告诉我们怎样做人,大家在群里永远都要传播“正能量”,什么话当讲,什么话不当讲,似乎也有不成文的规定。读微信还可以识人性呢,在群里,有人猎奇,有人诙谐,有的则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性格急缓,心胸宽窄,境界高低,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
人老了,幸好碰到了微信这个东西,似乎又让我年轻了许多。
(作者系邵阳市二中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