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百家论坛
3上一版  下一版4
 
楹联与乡村文化建设
有趣的“当归”联
“惟愿孩儿愚且鲁”
天坛
当高雅艺术成为文化热潮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下一篇4 2019年1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思想者营地
楹联与乡村文化建设

邹宗德
 

在我国,楹联使用频率之高,普及程度之广,可以说超过了其他任何文学体裁,几乎所有的场合都有楹联的倩影。

一、楹联是乡村文化中最有影响的一种民俗文化

楹联最早的雏形是桃符。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木板,上面分别刻画驱鬼二神“神荼”和“郁垒”形象。唐代以后,“神荼”“郁垒”又换成了尉迟恭、秦叔宝等人物形象。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二、楹联文化氛围的浓厚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

楹联文化是民俗文化中一种高雅的文化,它往往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洞口潘府《礼仪文帖》,共存廿六个帖子,无一相同,每个帖子都有对联和文采斐然的帖文。如《代某女家定事回杨家聘礼帖》有五副对联,其一曰:“心凛四知,清白传于后世;志除三惑,忠贞著于先朝。”“四知”“三惑”分别是指杨氏先祖杨震、杨秉之典,借以颂扬男方。帖文曰:“某以泽流冽水,派衍清风。羡令孙郎凌云有志,愧小侄女咏雪无才。乃过听冰语,遽作门楣。虽秦晋之欢非偶,实金兰之谊可孚。爰修寸楮,用表四仪。”现在恐怕是再也看不到这种礼仪文帖了,大家关心的不是帖文,而是封包中的实物了。

三、楹联是乡村文化传播的载体

如宗祠、寺庙等地方,门口刻挂楹联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些地方,联语教化意义十分突出,内容往往包括修身齐家之道,为人处世之德。新宁县城隍庙有这样一副楹联:“做事光明,到此无须惧胆;为人险诈,看你怎样下场。”联语警示人们要光明磊落,不要阴险狡诈。位于邵东范家山镇的上桥村上车庙联:“好大胆,敢来见我?快回头,莫去害人!”如此声色俱厉地教化世人,在庙宇联中是少见的。

我之所以爱上对联,应该与我父亲有关。父亲是一位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在我小时候,父亲就给我讲解缙“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和陶澍少年时题油榨坊的对联故事。父亲讲故事时那种飞扬的神采,至今仍历历在目。

四、如何搞好乡村楹联文化建设

1.深入挖掘地方楹联文化资源。乡愁对于乡村地区而言,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乡土文脉、田野文物的记忆。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等乡村文化地标资源的开发保护。在古代,楹联被文人们视为雕虫小技,鲜有人将自己的楹联作品收入到自己的诗文集子中,所以能流传下来的楹联是很少的一部分。这些楹联大多靠手抄口传,如不及时搜集整理,许多联语都会渐渐失传。所以对古代楹联的搜集整理,对于发掘、保护和激活乡土文化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发挥楹联在乡村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楹联对乡村景点起到装饰和点缀作用,以楹联装饰景点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和审美观。如笔者《题四川江门古寨联》:“寨挹风情,古看盐马今看竹;帘开画稿,窗挂梯田门挂川。”我试图用“窗挂梯田门挂川”一句话就把这里的景色精华介绍给游客。

3.发挥楹联在红白喜事中的重要作用。曾几何时,楹联在红白喜事中是必不可少的应用文。孙中山先生逝世时,其挽联成千上万。孙中山葬事筹备处于1925年编成《哀思录》,纳入国内外挽联1408副。蔡锷母亲去世,挽联也很多,《蔡母王太夫人荣哀录》收入挽联728副。笔者在编辑《邵阳古代楹联集》时,发现乡村挽联最多,其次是寿联,而且质量也很高,可见当时乡村的楹联高手很多。要搞好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传统亟待恢复。

4.从楹联教育入手推广乡村楹联文化。要用楹联提高乡村的文化品位,必须从娃娃抓起。我们应当大力抓好楹联的普及工作,让楹联进一步扎根于人民大众,尤其是扎根于青少年的心灵。这种普及工作,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如果教育部门把楹联写进教材,那我们就实现了楹联的全民普及,楹联文化将掀起一个新的高潮。楹联把汉语的特殊优越性发挥到了极致,它“触摸”到了汉语言的声音、形体、色彩、结构、分量、品质等等,从而让人领略到汉语本身独特的声、音、义的综合美、立体美,值得教育部门高度重视。

5.从提高门口的对联水平开始提高文化品位。推进乡村楹联建设要分步实施:首先是要保留楹联习俗,不管楹联的质量如何,这种民俗一定要保留下去,哪怕是写两句吉祥话,也要宽容;其次是让老百姓会张贴对联,能够分辨上下联;第三,能够分辨对联的优劣,能够选用合格的对联,让不合格的对联没有市场;第四,提倡自己创作;第五,自己能够创作出高质量的楹联。如果乡村高质量的楹联作品达到了相当的比例,那么我们的楹联文学高峰就到来了。

6.倡导耕读传家。《曾国藩家书》:“久居乡间,将一切规模立定,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中国传统耕读文化中的孝悌为本、崇尚道德、克勤克俭、人与天调、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等内涵,是当今时代仍有现实价值的文化之“常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传统乡村民居最经典的楹联。有了这种耕读传家的观念,我们才能留得住乡愁,也才能在广大乡村倡导读书的风气。只有读书的风气浓厚,乡村楹联文化才能振兴起来。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