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六岭书林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与朦胧诗狭路相逢
萧乾一封信的启示
父亲的读书故事
道一的纸上还乡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2019年1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书赏析
道一的纸上还乡
——读袁道一散文集《被雨水淋湿的屋檐》
楚木湘魂
 

我以为“道一”是个网名,以为他是个鹤发童颜的白胡子老头。把他的名字念一遍,就好像到庙里走了一趟。但他从网络中浮出水面的时候,偏偏是个俊俏书生,感情细腻得像油脂,丰富得像桃红李白的田野。据说感情细腻的男人,都能说又好听又有趣的故事,让人听着听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

我说我有酒,你讲故事可好?道一就寄给我一本《被雨水淋湿的屋檐》(西苑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我喜欢封面上那一排雏鸟,它们使我心慈。我也喜欢那黑的屋檐,那使我心静。

我开始在睡前看这一本书,我已经不再是年轻时候那个毛毛躁躁的阅读者,不再认为一目十行是件可骄傲的事情。凌晨一点的文字,是一杯新鲜的柠檬茶,携带了颠沛流离的酸味,也裹着使人欲罢不能的回甘,越发使我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了。

这本书说的都是新邵县,说的是道一的村庄,他的城堡,他一心往前奔的时光和走失了的伙伴们。可是我嗅着那种味道,却很是熟悉。以至于我觉得他写着写着,就写到我的金石桥镇来了,写到我们大院里来了。是因为乡土是每个人的共同情感?是因为我们都是70后?是因为他的文字中的意象我们都感受过?

道一说,他永远走在还乡的路上。是的,他爱着他的家园,把所有的深情都托付给了故乡的草木山川,但是,他所有的还乡都只发生在纸上。他必须在另一个地方面带微笑地谋生,衣着光鲜地出入高楼大厦,彬彬有礼地和人坐着喝茶,这是分裂,也是宿命。

书一共分为六辑。第一辑,道一从灯红酒绿、欲望丛生的异乡,站在了黄昏的村口,恍惚中自己还是那个屋檐下的男孩,以为扯着嗓子喊一声,就有熟悉的回声。可是遒枝虬干的老槐树已经荡然无存,记忆中的故乡已经所剩无几。他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逃出去的,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了。

观照命运,因为没有伞,所以他一直努力奔跑,拼了命地要甩开踩泥巴的苦,做青瓦的苦,耕田种地被大日头曝晒的苦。其文柔软,但坚韧不拔;其文苍凉,但希望一直闪烁其间;其文清苦,但是有一种内生力量。文字中有剑胆,有琴心。有乳虎啸谷,有鹰隼试翼。

在紫陌红尘、歌舞升平的写作背景中,道一像一道雀跃进村庄的旧时光:在村庄的舞台上,一个少年在旧时光里拎着竹升子借米,一个少年提着小竹篮去给他父亲送饭,一个少年孤零零地在田边守水……那些日子很苦吧,可是也不全是苦,那些苦化成了肉和血,长成了骨头,变成了文字,成为一个孩子从山巅跑向城市的支撑。

那时候,我也和他一样跑通学,也一样错把月光当成黎明的曙光,一样走过长长的结了冰的田塍,一样在呼呼的北风中冻成寒号鸟。故事的结局也雷同——继续上学。我们都是那么懂事的孩子,那些零零碎碎的苦忍一忍就挺过去了,烤一个红薯就扛过去了,和同学嬉闹一番就混过去了。他说,乡村的夜再黑也不够黑,因为有天上的星光在闪烁,有地上的亮堂灯火。生活里的苦乐参半,在文字里若隐若现、沉浮起落。这是第二辑《雀跃旧时》。

然而,道一摔在了高考的独木桥下,摔得遍体鳞伤。他的父亲对母亲说:“哪有一次就能成的事情,就是烧灰,也有烧第二次的。”没有比这更令人动容的话了。

萧然寒素中,也并不是一切都是苦的。在火塘上熏腊肉,用木杵舂糍粑,用豆腐、肉和猪血来做猪血丸子,用大红的颜色把家里弄得热热闹闹的,趁着除夕那一夜的鞭炮响,在雪茫茫的天地中“养活一团春意思”。灶里的火,烘得文字又暖又香。

在改革开放的风云激荡中,在时代变迁的辽阔背景中,乡村裹挟于时代里,一起经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变化。田野上寂寥的牛,山坡上迷路的云,田野上灿烂的荷……或被雨打风吹去,或流荡于村庄,或储存于记忆,孵化了一个乡村抒情歌手。

(袁道一,新邵人,现居长沙,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学会会员)

 
3上一篇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