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报道,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精准度,教育部等六部门日前印发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原则上每学年进行一次,每学期要按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既要做到认定内容、程序、方法等透明,确保认定公正,也要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
认定贫困生的身份,是开展救助必不可少的一环,更是前提条件。但此前,让学生公开讲述自己的家庭条件成了一些地区和学校认定贫困生的方法之一,贫困生认定会也变异为“比惨大会”,贫困生说得越惨,获得救助的可能性就越大。由于经济压力,贫困生的心理往往更加敏感,容易自卑焦虑。如此让学生“自揭伤疤”式当众比惨,显然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更损害了他们的自尊,无异于是对贫困生的“二次伤害”。
也正因如此,这次教育部明文叫停此类“比惨大会”,引得网友纷纷点赞。毕竟,大学不仅要教书育人、传播知识,更要传递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权益不受侵害,就是彰显大学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方式之一。
当然,叫停“比惨大会”并非放宽贫困生的审核要求。相反,校方更加应该以对每位学生负责的态度,把工作做实做细。正如《通知》中要求的那样,各高校应采用大数据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入、直观地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及时发现那些困难但未受助、不困难却受助的学生,及时纠正认定结果存在的偏差。
资助贫困生,让每位寒门学子不会因贫辍学,不是恩惠,而是政府和高校的责任。让每位贫困生不再靠牺牲自尊来获得救助,无疑是一种及时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