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古称宝庆,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作出建设湘中湘西南文化中心的战略决策,必将迎来邵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又一个春天。建设文化中心,既要有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也要有叫得响、立得起的文化名片。
邵阳悠久厚重的历史孕育了以宝庆竹刻为代表的享誉中外的地方文化品牌。宝庆竹刻明起清盛,是翻簧竹刻的发源地,在中国竹刻历史上久负盛名,集实用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2006年5月,宝庆竹刻与嘉定竹刻一道被收录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目前,全市仍有数十位竹刻艺人在坚守,但发展现状令人堪忧。建议市委市政府在实施建设湘中湘西南文化中心战略中,将宝庆竹刻发展作为邵阳城市的一张标志性文化名片来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采取有力举措,做大做强宝庆竹刻。
做大做强宝庆竹刻需要政府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市委市政府要把宝庆竹刻作为我市的文化支柱产业来抓,做好长远和近期发展规划,筹建宝庆竹刻博物馆,规划建设竹刻工艺城和民间工艺专业文化市场。政府要加大投入,在财政预算中列支宝庆竹刻发展引导基金,组建邵阳市宝庆竹刻协会,组织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及竹刻精品创作评比表彰活动。政府要大力宣传推介,每年组织举办一次“邵阳民间工艺产品博览展示会暨宝庆竹刻文化节”活动,名扬宝庆竹刻文化;宣传文化部门每年要策划推出以宝庆竹刻为主题的社会宣传及新闻宣传系列活动,让宝庆竹刻家喻户晓。宝庆竹刻涵盖雕刻、绘画、书法、文学、器型制作以及竹材供应等各领域,文化部门要做好统筹协调组织工作,完善竹刻产业链,积极吸纳一批相关专业人才参与宝庆竹刻的发展,形成发展宝庆竹刻的合力。依托邵阳旅游市场开发本土旅游产品,开辟宝庆竹刻产品销售绿色通道。
做大做强宝庆竹刻需要采用现代工艺提升竹刻产业化水平。宝庆竹刻作为我市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坚持实用性、市场性、文化性和创新性的前提下进行标准化大规模生产。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数控机床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批量生产宝庆竹刻器型、雕刻产品提供条件。政府要大力扶持艺术大师领办企业,引导民间资本兴办竹刻企业,并将竹刻企业纳入中小企业培养体系,在政策、资金、用地、人才培训及经济协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大力整合艺术资源,培植竹刻龙头企业,树立知名竹刻品牌,不断进行艺术创新,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研究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推出适合不同国家、民族审美习惯的各类竹刻产品,形成宝庆竹刻工艺品、艺术品、收藏品系列。尽快注册“宝庆竹刻”地域商标和竹刻文化企业商标,申请新产品、新技术专利。
做大做强宝庆竹刻需要不断发展“手工雕刻”队伍和水平。“手工雕刻”是一种艺术创意、精神情感以及文化力量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文化艺术品的魅力所在。手工雕刻人才培养是当前我市发展宝庆竹刻产业的最大“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限制,必须采取“传、转、培、引”一批雕刻人员,即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授一批,从相关行业转进一批,从竹刻爱好者中培养一批,从美术科班毕业生中引入一批,大规模扩张竹刻艺人队伍,并着重培养一批国家级、省级竹刻项目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手工雕刻既要传承原有的表现手法和经典题材,更要大胆突破原有的艺术局限,紧扣时代特点,创作雕刻一批影响力大的艺术精品。要传承与发展并举,在表现手法上既要有阴雕、浅浮雕、深浮雕的常用手法,更要突破难度高的精细雕刻、圆雕、透雕等技艺;在器型制作上,既要传承原有的竹簧桌瓶、挂瓶、竹筒等,更要有样式新颖、精美别致的花瓶、手把件、文玩等作品;在题材选择上,既要传承原有的古典山水、人物,更要有时代气息、本地特色的创新题材。要以组织参赛、作品评比、活动展示为载体,大力激发竹刻人员的创作热情,引导培养风格各异、各有所长的艺术大家,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中共双清区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