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上了点岁数的人都经历过“吃的三部曲”:从吃不饱到吃饱;从吃饱到吃好;从吃好到怕吃。
改革开放之前,大多数国人吃不饱肚皮。粮票、油票、肉票、糖票、豆腐票……这个票那个票,把你肚子“漂”得呱呱叫。也怪,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出台,人们的肚皮全圆了,吃饱了。于是,人们就寻思着如何吃好,不但要有嘴福肚福,还要讲究营养价值,于是,男的要吃补肾的,女的专拣美容的吃。吃着吃着,吃出糖尿病和“三高”来了!于是,许多人吃怕了。这就让张悟本等人乘虚而入,来了个“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绿豆汤加生茄子,吃得不少人面带菜色,精神恍惚。
可是,到底该怎么个吃法?时至今日,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专家学者,好像都还莫衷一是。如今老人多时尚,许多人开通了微信,每天打开微信看,起码有一半以上是讲养生的。这个说吃了这样会致癌,那个说吃了那个要得“三高”;这里推荐每天吃某某东西可以防癌,那里宣扬每天吃某某食品可以治血栓……听谁的么?听这个的把你吃得撑死,听那边的让你饿死。
怕吃的深层次根由,其实是对生死的迷惘。人生在世,相对于宇宙万物来讲,不过是白驹过隙。这是客观规律,是谁都不能逆转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无非是有些人多活几年有些人少活几年,有些人生活质量高有些人生活质量差。成天为自己的健康或长寿提心吊胆,何来生活质量?又岂能长寿?孙思邈说“人资饮食以养身,去其甚者自安适。”可见,过分地追求吃,过度地操心吃,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反而没啥好处,还是活悠着点为好。
活悠着点就是要大家不必为吃的问题神经过敏,惶惶不可终日。正确看待生活,泰然面对死亡,也就是说要理性养生。因为心理因素是健康长寿的关键。二是要正确看待吃进去的食物。几千年了,现在还在播种养殖的菜蔬荤腥,大多是老祖宗经过长期的实践保留下来的生活精品,吃的品种越多越杂,给体内补充的必要养分就越全,身体也自然就越健康了。
所以,我还是要推荐孙思邈说的一句至理名言——“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