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学期开学前几天,翻看侄女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寒假作业,其中一道空着的题目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这是一道填空题,同时给出了例子“儿童节——(六)月(一)日”。后面的节日需要由学生们填写,其中包括教师节、国庆节、劳动节、元旦节等,然而,最后一个空格却让人犯了难:要填写的是“中秋节——( )月( )日”。按照上面的要求,答案应该填写成八月十五日,但中秋节属于农历节日,如果这样填写,学生很容易将中秋节的日期与教师节、国庆节一样,记成公历的日期;如果要向一年级的学生解释什么是农历,这又要牵扯到部分超出一年级学生学习范围的知识。
笔者试图与侄女针对这一题目进行交流,但说到农历,特别是中秋节,侄女最大的印象就是“月亮很圆”以及“吃月饼”,其他的都无法接受。即便用日历来寻找中秋节的踪迹,侄女仍然似懂非懂,并不停追问“这道题目到底要填什么?”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这道题目不但可以考察学生对汉字数字写法的掌握水平,还与中国传统节日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识。而且在题目最后,还做出了这样的延伸:“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节日?写一写。”但由于出题者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将公历、农历的节日进行区分,便出现了这样的结果。
如果对这一题目改一改,完全可以将中秋节归纳到“写一写”的内容中去,并用小提示等方式做一个小学生能够接受的关于农历的介绍,这样不但很好地达到了课后拓展的目的,也能够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农历有个初步的了解与认知,从而为今后学习农历纪年做好铺垫。
当然,作为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后拓展延伸不但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力补充,也有利于学生消化、掌握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更有利于课堂知识与日常生活乃至之后学习内容有效衔接。但课后拓展延伸必须要掌握好“度”,要始终保持拓展延伸内容的深度、广度在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范围之内,否则不但难以达到既定的效果,而且会加重学生们的学习负担,甚至影响课堂内容的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