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邵阳县现还有189个贫困村、132108名贫困人口,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居全省第三位),剩下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团结和带领全县上下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在扶贫实践中,我们紧扣精准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脱贫攻坚中“识贫不精准、扶贫不平衡、脱贫不稳定、焦距不集中”等问题,坚决打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一、坚持“动静”结合,解决“识贫不精准”的问题。目前贫困村、贫困人口的数据库已经建立起来,但由于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错综复杂,实事求是的说,多多少少还存在不全面、不准确、不真实的问题。针对识贫中存在的问题,坚持做好“动”“静”结合的文章,认真摸清底数,搞清户头、人头和致贫原因,确保扶贫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所谓“静”就是要严格按标准、按程序选准扶贫对象,把数据库建好,把基础工作做牢。近年来,该县就是严格按照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提名、评议小组评议投票、村委会复议的工作程序,通过“一筛、二评、三投票、四张榜”的评议方式,对扶贫对象开展公开评议和科学识别,全县共识别扶贫对象并建档立卡5.8万户19.26万人(2014年识别数据)。所谓“动”就是动态管理,以现有建档立卡资料为基础,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定期进行全面核查,实行脱贫销号、返贫录入,不符合标准的坚决清除,切实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两年来,全县共清理出“四类对象”3607户15336人,重新纳入扶贫对象3104户13425人。
二、坚持“点面”结合,解决“扶贫不平衡”的问题。目前,该县尚有63.5%的贫困人口分布在70%的非贫困村(并村前的数)中,分布范围广,情况也千差万别。同时,由于扶贫资金不足,难以做到兼顾和全覆盖。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即突出贫困村这个重点,同时也统筹兼顾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一是着力聚焦贫困村脱贫。我们在驻村帮扶工作组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涉农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等各类资金的作用,保证每年县财政专项配套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部门整合资金不低于1亿元,确保每个贫困村的帮扶资金每年不低于100万元。二是统筹推进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该县研究出台了《非贫困村帮扶实施方案》,在资金、项目等政策安排上比照贫困村做出专门布局安排,确保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同步脱贫。在帮扶力量上实施“一托一或一托二”即一个县直机关驻村帮扶单位帮扶一个贫困村加一个非贫困村或一个驻村帮扶单位帮扶一个贫困村加两个非贫困村,确保非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
三、坚持“长短”结合,解决“脱贫不稳定”的问题。目前在帮扶措施中,“短平快”项目不少,但没有后续的稳定收入,过一两年部分脱贫人口又返回到贫困行列。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着力在“长短”结合上做文章。在做好“短平快”项目的同时,县委、县政府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集中在做长期致富的产业和项目上。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油茶产业精准扶贫,从根本上探索解决“温饱随着扶贫走”的救济型扶贫弊端,真正做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实现扶贫方式“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目前该县油茶林面积达61.8万亩,年产茶油1.39万吨,油茶林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市第一、全省前例。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光伏产业扶贫,今年在全县50个贫困村中开展光伏扶贫,已建成光伏发电站900KM,预计年收入100万元以上。2017年到2020年,我们将投入1.6亿元资金,在全县393个村发展村级光伏发电站,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问题。
四、坚持“上下”结合,解决“焦距不集中”的问题。一是做好干部层面的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专题培训、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提高干部对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扶贫政策的理解力、执行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精准扶贫的要求上来,坚决杜绝扶贫“打错靶”、“跑了题”、“打擦边球”等现象,确保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同时,加强考核监管,出台了《邵阳县乡镇场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和《邵阳县驻村帮扶工作管理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与责任单位评先评优及干部职工经济待遇挂钩,与干部提拔使用挂钩,与乡镇项目资金安排挂钩。对部门利益至上,工作扯皮不配合的单位,对扶贫工作不力、成效不好、群众不满意的干部,启动问责程序。二是做好贫困群众层面的工作。通过政策宣讲、典型引路和思想政治工作,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其树立“苦熬不如苦干”的观念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思想,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过上美好生活,实现扶贫和扶志有机结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不大包大揽,正确引导群众预期。结合实际制定扶贫措施,认真落实“一事一议”、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政策,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村脱贫规划编制、项目选择和实施、资金使用管理等过程,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作者系中共邵阳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