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热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杨秀珠归案了,剩下的也跑不了
地方政府要借钱得先想好怎么还
艰苦边远地区怎样招才兴地?
“讨薪难”
严禁获奖证书作为招生依据体现教育公平
“接送孩子遇意外算工伤”释放制度善意
愿区长“当被告”不再成为新闻
贫困生认定何以成了“比惨大会”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愿区长“当被告”不再成为新闻

高健钧
 

日前,在北京市第四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一起“民告官”案件中,石景山区区长夏林茂出庭坐在被告席上应诉。近年来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在北京已不是新鲜事。据统计,截至目前,北京市16个区中很多区长或副区长都曾在行政诉讼案件中代表政府出庭应诉。区长经常在行政诉讼案件中出庭应诉,体现了法治中国建设的进步。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深刻转型期,由于利益格局调整,群众诉求多样,在房屋拆迁、劳资纠纷、环境污染、医患纠纷及社会保障等领域因行政行为造成的官民纠纷不可避免。事实证明,无论对政府还是百姓来说,行政诉讼无疑是寻求双方利益“最大公约数”最高效的方式。让老百姓和政府官员在法庭上通过控辩平等对话解决纠纷,有助于防止矛盾激化升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实践证明,官员习惯出庭应诉,不但不会让政府部门尊严受损,反而会让群众看到政府直面问题的勇气和依法行政的决心,有助于树立政府威信,维护法律权威。

有的行政负责人出庭后感叹“普法千遍,不如出庭一次”。出庭应诉、与群众同庭辩论,对为官者而言,既有助于从法律视角审视行政行为,以利推动依法行政,也是一个能静下心来聆听民意的好机会。对百姓而言,通过行政诉讼维护切身利益,跟行政负责人对簿公堂省去许多周折,输赢都于法有据。

中央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做出了更为刚性的规定,也是顺应这一要求,对我国法治建设有着重大意义。各地应该把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好做法推广、坚持下去。

行政负责人积极出庭应诉固然可喜,但同时也应防止“走过场”。官员既然出庭应诉,就要当好被告,应当提前认真研究案情,从准备应诉材料到庭审答辩都应尽量准备充分,才能充分发挥并放大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的积极效果。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