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秋色宜人,国庆前后,我与朋友到贵州遵义,走访红花岗、老鸭山等红军浴血奋战过的地方,特别对遵义会议会址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遵义是座雅致的小山城,一湾碧绿的芙蓉江,曲折萦回,把城市分成老城和新城,又由万里、长征、纪念三桥连接起来。遵义会议会址就坐落在老城区子尹路东侧,是当时国民党一师长的私邸,占地面积528平方米,楼顶红旗猎猎,青瓦红壁浑然一体。大门楣上有一块镏金大匾额,“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是毛泽东主席1964年时手书。
走进前屋朱红大门,直上主楼四周有回廊的二楼,会议室就在东头小客厅。会议室呈长方形,中间放置着一张褐色长方桌,四周围着一圈木架藤边靠背椅。南壁挂着巨幅“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图上一支支红色的箭头,一个个蓝色的圈子,在图上交织成一张复杂的网。不难看出,这红色的箭头每前进一步,都是很艰难的。无数的天险激流、雪山草地,无数次敌人的封锁、阻击,都构成了这网中的交点。然而,这红色箭头就像是不可抗拒的洪流,冲决一切障碍,胜利地到达长征目的地。
如今,这回廊环绕的两层楼房热闹非凡,前来仰望、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当年,正是在这栋楼上,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今天,我们瞻仰红楼,那壁上的挂钟仿佛还在响着,天花板上那盏吊灯好像还泛着红光,长方形桌下的木炭盆也仿佛余热尚存。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关头,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如果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那么,遵义红楼就是转折点上一块崭新的、闪光的里程碑。这里留下的马灯、草鞋、床板、电话机、子弹袋、红军标语等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都在激励着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新长征中攻坚克难,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