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新闻现场感强,短小精悍,新闻价值高,最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正因为如此,报纸上刊登的现场新闻日趋增多。那么,如何提高现场新闻的质量,这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体会到:注重快速反应与细心观察、“现场”材料与“背景”材料、新闻的纪实性与文学的生动性“三个结合”,是提高现场新闻质量的有效途径。
快速反应与细心观察相结合
现实生活中每日每时都在发生着数不清的事件,新鲜的事件也不少,但并不是一切事件都能成为新闻的题材,只有在现场发生的、典型的、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事件,才能成为现场新闻。现场新闻有很多偶然的、意料之外的突发性事件,稍不注意,可能瞬时即逝,失之交臂,这就需要记者随机应变,快速反应。
快速反应,就是要迅速、准确地判断“现场”事件的政治意义,以及预见可能产生的政治作用,在全局中的地位、在事物发展阶段上影响的大小,能否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以及兴趣的大小,在同类事件中,哪个重要,哪个次要,哪个无关紧要等。快速反应表现为突然领悟、茅塞顿开。这种顿悟性,或是好奇心的驱使,或受某个道理、某句精辟的话所启迪,或受某一生动情景的感染等。1995年6月8日,湖南省长杨正午考察邵阳市,笔者随同采访。杨省长考察“全国个体私营企业500强”之一的邵阳市拖拉机改装厂时,征求个体私营企业主葛彦民的意见。老葛提出:“我想同省长合个影。”真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反映了当代农民企业家的精神境界。杨省长与老葛“合影”时,笔者被这一生动情景所感染,随即以《我想同省长合个影》为题写成现场新闻。“合影”看起来是桩小事,却小中见大,反映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新时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兴办个体私营企业,使一大批农民成为企业家,走上致富道路,给农村带来了新变化。正因为如此,这篇现场新闻获湖南省地州市报好新闻一等奖。
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快速反应“现场”新闻的顿悟性、敏感性,来自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实质上是一种新闻素质。因此,这就需要记者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和政策修养。当然,快速反应仅仅是迅速、准确地判断某一事件是否具有现场新闻的价值,要把它采写成现场新闻,必须进行现场观察。也就是说要把快速反应与细心观察结合起来。现场新闻来自现场观察。观察,对于记者来说,就是用眼睛采访。有哲人说过,记者的眼睛应该非常敏锐。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记者首先要有普通人的眼光,因为记者采写的稿子是给普通人看的:其次,记者要有专家的眼光,要高于普通人,否则记者采写的稿子就不能给人以教益和启迪;再次,记者要有作家的眼光,能够把纷纭、深奥的事物通俗、浅显、形象地反映出来。记者在现场观察事物,要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清其意义和它在全局所占有的地位与作用,并且把所看到的本质回复到现象,回复成形象的东西。这就要求记者采写现场新闻如同摄像机捕捉生动的形象一样,抓拍栩栩如生的现场情景。
现场观察,是记者最常用、也是最灵验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写好现场新闻的关键。运用眼睛采访不能满足粗略的观察,而应当对具有代表性的细微之处,对有收集价值、认识价值的小事物见微知著,许多生动感人的现场新闻往往就是这样发现的。1995年12月7日,天空晴朗,气候干燥。笔者乘车赴城步苗族自治县采访。途中,驾驶员发现森林中冒出滚滚浓烟,他紧急刹车,车上乘客随即下车,用松枝作灭火工具,冲人火海……笔者既是扑灭这场山火的参与者,又是细心观察的采访者。大火扑灭后,笔者迅速写成《当发现森林起火之后……》的现场新闻在邵阳日报头版刊登,把细心观察到的这一幕群众扑灭烈火的生动感人的画面展现出来,深深地打动了广大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