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2007年春节过后吧,我与铁鹰闲谈,他突然问我:“首届全国梅山文化研讨会的资料,你还保留完整吗?”问得太突然,我不假思索地随意回了一句:“可能还完整吧……”他听了,好像就认真起来,说:“那好,找出来,看看可不可以出个集子?”
找来一看,首届会议的论文好次不计,不过20来篇,算字数10万还弱,作一本书,太单薄了。铁鹰便说:“分头找名家约几篇,再从平日会员的来稿中挑几篇,凑足20万字,便差不多了。”闹腾了大约半个年头,天降噩耗,铁鹰查出患了肺癌。这种事,摊上谁,都无异晴天霹雳。我们到医院看望他,他情绪还平稳。但出版《论文集》的拟议,不好再提了。
首届会议的论文,本来不过10万字,经铁鹰、伟顺和我三人搜集,估计近30万字了,我担心经费不够,提议限制在20万字之内。铁鹰说:“有多少,用多少,只要合要求。经费问题,先不考虑。”于是,我把论文作了分类编排,又按出版要求作了“编辑处理”,装成一袋,送交铁鹰,请他审定。
一个月后,印刷厂打印出第一次清样,电告我校对。校对是个极需细致目力的活,我目力不济已久。大约两个多月的样子,“中国首届梅山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的30多万字,经我三次校对,又交铁鹰复查,觉得问题不是太大了。铁鹰便拖着病体,与承印厂商量各项事宜。2013年6月,这个会开得最早,书却出在最后的“首届中国梅山文化研讨会”的论文集终于出版,与读者见面了。
《论文集》分三个专题:第一专题梅山神性研究,收论文13篇。第二专题梅山风情研究,收论文15篇。第三专题梅山文艺研究,收论文11篇。全书共收论文39篇,计333000字。封面为三个张五郎的木雕像,中间一个直立,左右两个倒立,是铁鹰从梅山地区猎手家中搜集来的,颇有文物价值。
首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规模不大,但与会的学者却不乏名家,如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艺家陈子艾教授,梅山文化研究奠基者马少侨先生,民间文艺著名专家龙海清先生等。
会后,为了宣传会议精神,我仔细学习了会议资料,认真写了一篇论文《梅山文化研究三题》,就梅山文化的起源,梅山文化从渔猎文化到稻作文化的过渡,梅山与性三个问题发表了意见,得到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权威刊物《民间文学论坛》的认同,发表在1996年第二期上,使梅山文化的研究首次在全国学术刊物上亮相,多少带来了一点全国性的影响。
其实,新邵会议之前,关于梅山文化的研究,许多学者已经作了不少的工作,并且卓有成效。这种情况,我在论文集的《前言》里作了比较清晰的介绍,兹摘要复录如下:
1987年10月,武汉“长江歌会”上,新化县文化馆业务专干周少尧先生曾就梅山文化问题向大会作了甚为精彩的介绍,并率先撰写了《梅山考》的论文(未见论文原稿——易注),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兴趣。可惜周先生英年早逝,他的那些关于梅山文化研究的构想,也就随之付诸东流了。1989年8月26日,在周先生介绍的基础上,上海《新民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梅山文化湮沉千载,今被确认》的专论,明确提出:“梅山文化”是“荆楚文化”的“一个分支”,大致界定了梅山文化的中心内容和基本性质,进一步在全国民间文化工作者的心中唤起了巨大的兴趣。
接着,我历述了从1986年开始,恩师马少侨先生带领我们如尹建德、马铁鹰、胡光曙、黄镇、易重廉等在全国一些著名的民间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一批很有见地、很有深度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给梅山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即从今天面世的全国《第一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所收论文来看,相当一部分依然也是很有见地、很有深度,因而也是很有价值的。如第一专题的前四篇:马少侨《梅山文化的几个特色》、马铁鹰《梅山神初探》、周行易《梅山文化与中国原始数理思维》、尹建德《湘西南地区梅山教的渊源》。第二专题的黄镇《梅山神的形成发展及其祭祀活动》、尹建德《苗族地区梅山教的咒诀浅析》、鄢光润《梅山文化区域信仰民俗的调查与思考》。第三专题李新吾《漫话梅山輓歌》、陈首涛搜集整理的长篇梅山叙事诗《三郎与二姐》上下篇。已故著名民间文学家彭燕郊教授在他的《纸墨飘香·长沙淘书记》(岳麓书社2005年版)里写道:“《四姐三郎》最受我注意,这是真正的民间故事诗,叙述地主之女四姐(也有叫二姐的)和长工三郎的恋爱故事,四姐表现得非常机智、勇敢。可惜经书商之手后,已失去本来面目。”不知陈在安化梅城搜集的这一故事保留了“本来面目”没有?彭教授健在,一定会饶有兴味地取出他自己的藏本与陈本对校一番的。即此也可见首届《论文集》的意义和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