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原本是个很开朗的人,退休以后,心态依然不减乐观。但自年前失妻以后,就像变了个人,话也不多了,还不时长吁短叹,两个月中来我这儿聚晤三次,都提到“树老怕枯,人老怕孤”这句古谚。
我很理解他一人孤单的感受。他原是一个单位领导,工作得心应手,政绩业绩显著。他原有一个和睦亲爱的家庭,妻是教师,两个孩子尤其可爱。常听他十分自得地炫耀,孩子读书如何用功,每年成绩都在班上排名前三。他说他有点愧疚,对他们的关心太少了,他不在乎工作忙和累,再忙再累,一回到家,看到乐呵呵围来身边的孩子们,亲情的温暖,使他疲劳顿消。
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他同意他们出国深造。老妻却不答应,她舍不得孩子们离开,要他们在国内读大学。家庭会议开了两天,老妻哭了好多回,也没有将孩子的心哭软,最终,老妻只得咬咬牙放孩子们双双去美国求学。每个星期日晚上接孩子们的电话,成了老妻最大的快乐、最重要的课目。几年以后,孩子们学有所成,被美国大企业高薪留下。老友夫妇退休以后,孩子们接两个老人到美国生活,逗留了四个月,实在水土不服,人地生疏,加之语言不通,思来想去,觉得自己的生活圈子还是在中国,中国才是自己的根脉。
他们回国以后,又恢复到过去接孩子电话为乐的生活情趣。怎奈好景不长,老妻突发脑中风过世,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平日生活都是老妻当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安排好一切,将他照顾得妥妥帖帖。突然间失去了依靠,使他一时无所适从,找不到方向。孩子们回国来陪护了他半个月,还得回去。剩下他孤零零一个,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使他真正尝到了什么是孤单的滋味,心里又苦又酸,有时泪水会在眼眶里转。
他这种感受我也有,人老是一个坎,就怕过不去,只要过了这个坎,时间长了慢慢就释然了。我送他一首诗,北周庾信的《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虽说树老怕枯,其实老树不一定都会枯,树的生命力比人旺盛得多,我去参观过北方的原始老林,不少七八人合抱的千年老树依然长得蓬蓬勃勃遮天蔽日。人就不同了,人老不可能重返青春,人的器官必定随年龄一并老化,不可逆转。
殇情的老人平时千万不要陷在孤单里不能自拔,要多结交谈得来的老友,常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培养一些健康爱好,走出孤寂的困境。送大家“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