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田、刘湛涛父女合著的《岁月的驿站——中华节气节日风情录》(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年版)实在是一部难能可贵的著作。我这么说,并没有丝毫的夸饰和过誉。文章在报上陆续发表时,我就分别读了一次。现在,结集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我又认真全面读了一次。每读一篇都觉得意蕴深长,恣肆隽美。
这是一部填补空白的著作。可以说,上卷《岁月的庆典》是吟咏清明、端阳、七巧、中秋、重阳、春节六大民族节日色彩神秘、蕴蓄幽邃的博奥诗章,下卷《岁月的驿站》是铺陈24个物候节气源远流长、风情斑斓的恢宏画卷。如诗如画,让读者堕入东方文明的丰厚奇丽里悠哉游哉,留连忘返。关于这些节日和节气,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写到的:“中国人都知道”,但“真正懂得的人”实在“不多”。在我孤陋寡闻的见识里,除了读到过一些二十四节气的微型小诗外,还从未发现全面、系统、周详地展示东方这些节日、节气风采的文学作品。
这是一部知识十分渊博的著作。我是一个以阅读兴趣广泛、读书面颇为渊博自视的“书生”,在阅读《岁月的驿站》的过程中,我常常惊异于这部著作知识量的巨大与作者知识的丰赡。通过附于书末的《检索备忘录》,我知道作者为了这部著作,披阅了230多种典籍和320多位古今作家、诗人的作品。
知识面广邈无垠,知识点星云密集,很容易带来结构松散甚至榫接错位的文本弊病。可喜的是,我在细心研究《岁月的驿站》的文本构架后,不仅没有发现作者有任何捉襟见肘的端倪,而且常常因文本的逻辑谨严而叹服作者的缜密与精细。这种缜密与精细不仅体现在一篇篇的文章内,细针密线,而且贯穿于整个系列。在写到独具中华特色的二十四番花信时,作者在《小寒》中刻划了梅花、山茶、水仙的风骨,在《大寒》中摹写了瑞香、兰花、山矾的神韵,在《立春》中描绘了迎春、樱花、望春的华采,在《雨水》中陈列了菜花、杏花、李花的姿容,在《惊蛰》中渲染了桃花、棠棣、蔷薇的秀妍,在《春分》中展示了海棠、梨花、木兰的清丽,在《清明》中名状了桐花、麦花、柳花的朴娟,在《谷雨》中赞颂了牡丹、酴醿、楝花的缤纷,然后对上述花事简明地梳理一下,为热热闹闹的花信做一个庄重的谢幕。草灰蛇线,岭断云连,藤掣叶动,前扣后接。
知识面宽,知识量大,还很容易带来行文平板、枯燥无味的弊病。但打开《岁月的驿站》,这种耽心便烟消云散。因为任意披读一篇,你都会觉得文采飞扬,美趣盎然,可圈可点,爱不释手。上卷开篇的《永恒的约会》一开头就诱惑我们坠入一个美的陷阱:“这是一个细雨纷飞的季节。细雨如酥,洒湿了塞北的红柳白桦、窑洞宫墙,洒湿了南疆的古榕木棉、茅檐渔舟,洒湿了中原的烟柳芳草、竹笠蓑衣……”
境界宏阔,如诗似画,如品美酒,如嚼橄榄,不能自释。再打开下卷开篇的“题记”《轮回的驿站》看看:“从遥远的无始流来,向浩渺的无终流去,岁月的波涛漫淹过日升月沉、花开花落,漫淹过茹毛饮血、刀耕火种,漫淹过笙歌兵燹、朝代更替,漫淹过人类生活的一切层面,给人类上演过沧海桑田的活剧,留下了星云树叶般的神话和迷茫。”
化抽象为形象,状无形为有形,文采斐然,才华横溢。即使是叙述普通的事物,作者亦如战场上指挥自如的将军,调动词语的千军万马,呼风唤雨,排列成美丽严谨的组合:“这一夜,从呼兰河到台北的淡水河,从博乐的艾比湖到南沙群岛的海湾,从雅鲁藏布江到舟山的渔港,在祖国千千万万的江河湖海里,星星点点的河灯遥相映衬,漫天星斗也似演绎着中华民族一种亘古的民俗风情。”
这是《立秋》中生动地描绘了中元节之夜放河灯的民俗活动具体场景之后而拓展开来的一幅想象图景,视野浩瀚,场景旷远,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甚至几乎每一篇中写到平凡的农事活动时,作者也不做枯燥呆滞的叙述,而是长河波澜,排比推涌,波光潋滟,挨挨挤挤,语言的节奏散发着农事繁忙紧张的气息。
很少读到这样赏心悦目动情的著作。如果有朋友能够一读的话,我想,他的心情肯定会与我共通的。
(作者为江西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