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迈着腊月的脚步悄悄走近;年味,伴着回乡的渴望骤然浓厚。然而,于我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到过年时候,总有一种若有若无的内心彷徨,更有一份年近情更怯的思绪涌上心头。
虽说现在航空、高铁、高速公路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便捷,但过年因人员的集中流动,买票难、坐车难,让人们回家的热情大打折扣。也许认为私家车的普及回家会方便、快捷了许多,其实也不尽然,正因为私家车的剧增,使高速路不再高速。特别是乡村狭窄的小道,承载不下那些回乡车辆的拥挤。堵车,也成为了乡下的常态。
长辈们或老态龙钟,或一个个相继离我们而去。当年团聚的那些人,有的永远缺席了;亲人们曾经丰润的面容变得干瘪皱巴,曾经满脸稚气的童真世故沧桑。晚辈多生疏,相见不知谁。面对风中颓废的老屋,遗弃破败的老井,良田中矗立的大厦……更是感叹物是人非,几多惆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欢安静。年少时喜欢放鞭炮,喜欢鞭炮的震天脆响,喜欢鞭炮爆炸后的那股火药味。但现在听到鞭炮响,却感到烦躁、心慌、刺耳。特别是除夕之夜的鞭炮声,彻夜不休,让人无法安睡。乡村中、街道上、小区里、楼道间,万炮齐鸣,让人心惊肉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股呛人刺鼻的硝烟味。
小时候,觉得年味是与物质密切相关的。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置一身漂亮的新衣裳,收到长辈给予的压岁钱,还有杀年猪、打糍粑、办年货、贴春联……都是对过年的向往。虽然现在这些有的还存在,但或许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象征。如今过年已被现代、时尚、繁荣、满足所掩盖,吃穿早已不能成为人们心中的渴望,于是感觉少了许多年味。
在外工作、打拼的人们,都想有一种衣锦返乡的情结。但是,如果工作不如意、事业不成功、爱情不美满、家庭不幸福,更怕的是人到中年下岗失业,曾经是父母、亲友眼中的骄傲,却混得如此不堪,生活这么糟糕,心情该是多么复杂!盼望过年却又害怕过年,渴望回家但又顾虑重重,在“归与不归”之间徘徊,怎么不“情怯”?
上述种种,尽管让我们回家过年在心理上有一些情怯。但有句老话: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对每一个在外漂泊的人来说,老家,才是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站,才是心灵的归宿。纵然今非昔比,即使不尽人意,回家过年,仍然是一种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