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晚期,城步苗乡养殖业初有发展,民间宴席上常有一种叫“血浆鹅”的主菜上席,十分受食客们欢迎。据说当时血浆鹅是参照血浆鸭的炒制方法“发明”的,对外严格保密,直到民国后期才对外公开,并流行到周边各县。
血浆鹅的原始炒制方法是:选择饲养50天左右的仔鹅作为主要原料。宰杀仔鹅时,先在盛鹅血的碗中加入三酒杯酸菜坛中的老酸水(如今用100克左右米醋),将鹅血淋入酸水(米醋)碗中并趁热用筷子搅拌均匀,使鹅血与酸水(米醋)溶为一体而不凝固成团。然后将己洗净的鹅子切成小块,倒入油锅中炸熟,待鹅肉飘出微香时加入适量的食盐、嫩姜片、鲜红辣椒丝及小量酱油,搅拌均匀;待佐料熟后,将酸水(米醋)鹅血浆倒入锅中快速搅拌,待鹅血浆与鹅肉分布匀称后迅速舀出。当热气腾腾、清香扑鼻的血浆鹅端上酒席时,人们的眼球立即被吸引过去,口水直流,胃口大开。这种集微香、微甜、微酸于一体的血浆鹅既是客人们下酒的美味佳肴,又是送饭的稀珍名菜。如今,一些吃腻了大鱼大肉的食客们都把胃口瞄准血浆鹅,昔日的扣肉、米粉肉等传统名菜都统统靠边站,无人理睬。因仔鹅系食草动物,肉质细嫩,脂肪少而瘦肉多,被现代食客们称为十分难得的“生态佳肴”、绿色食品,在许多酒店与大小家宴中,血浆鹅成了席上的主菜,故苗乡民间流行有“无鹅(肉)不成席”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