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县小沙江镇岩背村与怀化市溆浦县搭界,地处高寒山区,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2017年,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邹佰卯积极探索山区药材种植的路子,找到发家致富路,光销售七叶一枝花中药材就实现增收1.5万多元,一家人因此也在去年成功脱贫摘帽。
●干部帮扶 注入“强心剂”
今年57岁的邹佰卯因病致贫,家里还有一个在读小学的孩子,以前一家人仅靠种植水稻和马铃薯生活。“以前我也去广州打过工,在工地上扛水泥、搬砖。后来年纪大了,干这些就比较吃力,所以就回到了老家。”邹佰卯说,2013年,他借钱在家里购买了5头种牛,搞起了养殖业。没想到,因为自己技术不过关,病死了3头,对他打击很大,一度对发展产业失去了信心。
2017年,邹佰卯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后,在产业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学习到了七叶一枝花种植技术,镇里统一发种苗给贫困户,长成后统一加工成中药材销售。受前面养牛失败的影响,邹佰卯犹豫不前,不敢再去尝试。后来镇、村干部多次做思想工作,告诉邹佰卯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管护和培育,药材苗就能长得很好,而且镇里会统一进行保底回收,不需要考虑销路问题。通过“扶贫先扶志”,打消了邹佰卯的顾虑。
“前期还在摸索阶段,所以种植规模不大。而且自己的资金有限,每一分钱都要用到最有用的地方。”邹佰卯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从银行申请了3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作为启动资金,流转3亩土地,在荒地上种下了一株株中药材。
“像邹佰卯这样勤奋上进的贫困户,村里和他的帮扶责任人都很乐意帮助。管理运作需要资金,大家想方设法帮他借;在种植过程中,他碰到了什么技术难题,我们就会请种植专家来帮他解决。”岩背村秘书邹代细告诉记者,在邹佰卯的七叶一枝花苗圃上,覆盖着一层黑色的遮阳网,这是县里技术员前来指导的结果,去年还有省里的专家来苗圃指导生产。
●扎根沃土 开辟致富路
要想富,先修路。邹佰卯介绍,受场地的限制,他家的种植基地与村道没有连通,运输车辆无法进入,这也一度成为他的烦心事。因为资金有限,为了打通这“最后一公里”,邹佰卯反复与村民做工作调换土地,同时和妻子亲力亲为,挑土担石都是自己来,最终一条长10米的土坯路被打通,汽车能够直接开到药材基地。这条路也成为了邹佰卯种植中药材的发家“致富路”。
2018年初,由于邹佰卯家位置太过偏僻,为了改善他家居住环境,村“两委”帮他家争取到了易地扶贫搬迁指标,而此时邹佰卯的中药材种植产业才刚刚起步,他怎么也不愿意搬迁。“如果我搬走了的话,那这些种下的中药材怎么办,我辛勤劳动的汗水不就白流了嘛。房子以后还可以自己建,但是机会稍纵即逝。”邹佰卯坚定地说道。
“这些中药材就是我的宝,我盼望着它们快快长。”邹佰卯打趣道。自从种上了中药材,他整个人都变了,一心扑在基地里,挖土、栽种、除草、施肥,每天都在地里不停地忙碌。5月雨水天气多,基地里杂草长势猛,这样会影响七叶一枝花的生长和产量。只要雨一停,邹佰卯总会不顾路面湿滑和泥泞,赶到基地除草。
●壮大规模 绘就新蓝图
邹佰卯算了一笔账:一株成熟的七叶一枝花浑身都是宝,它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药用价值。制成中药材后里面的花可以卖到每公斤1600元,而茎秆的价格在每公斤800元左右。去年3亩种植基地除去各种成本,带来了1.5万多元的纯收入。
看到邹佰卯取得了成功,其他村民也跃跃欲试,纷纷出资出力,加入到种植七叶一枝花中来。
未来如何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邹佰卯有着自己的打算。“明年我还想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的乡亲们一起来种植中药材,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农民能够靠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而且我也很乐意分享我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如果这个产业在我们这里发展成了规模,这是件大好事,销路更不成问题了。”邹佰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