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百家论坛
3上一版  下一版4
 
册岷武冈留诗篇
说声“对不起”
云涌红崖
“故里”并非“故裡”
老师何以称老师
击水《楚辞》长河中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2020年9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林漫录
击水《楚辞》长河中

易立军
 

梁启超曾说过:“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诚哉斯言,对《楚辞》的了解和研究,是国人高层次的追求。易重廉先生就是研究《楚辞》长河中的弄潮儿,浸润《楚辞》七十余年,佳作迭出,硕果累累。

易重廉,1933年8月4日生,黔阳人。少年时期,易重廉就与《楚辞》结缘,在家乡,追随易治平先生学《离骚》,在湖南省立六师求学时,问学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张玉玲老师,通读过王逸的《楚辞章句》和朱熹的《楚辞集注》。

1954年,易重廉调武冈二中,与向森焱同事。向老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得知易重廉喜欢先秦文学,特别是《楚辞》,建议他学习文字、声韵、训诂方面的知识,并开具书单。易重廉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向老师适时加以点拨、指导。

独学而无师、无友,易重廉苦苦求索。为了安心学习,少受干扰,他在节假日一般会从房外锁上房门,再从窗户爬进房去,一读一整天,足不出户。易重廉运用文字、声韵、训诂之学,注重文本的研读,融会贯通,1964年整理成《〈离骚〉义释》《〈天问〉义释》,近五万字。

1980年,易重廉报考研究员,将《〈离骚〉义释》作为预审论文,颇得好评,但政治这一科目考砸了,没有如愿。1981年《求索》刊发易重廉的《〈天问〉义释》,此文引起中华书局领导陈金生的关注,陈拟调易重廉去中华书局工作,因当时入京手续苛严,未能成行。

湖南学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要想在学界站稳脚,一是过湘江,即走进长沙;二是跨长江,即走进武汉,甚或上海;三是渡黄河,走进北京;最后是漂洋过海,在国外有发言权。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易重廉佳作迭出,《北京师范大学》刊发了《〈屈原列传〉难句试释》,上海的《学术月刊》刊发了《楚辞“乱曰”义释》,随后《文史哲》刊发了《〈九歌〉释“九”》,《文学遗产》刊发了《〈九歌·河伯〉祀主考》,《江汉论坛》刊发了《〈九歌〉成因新论》,《求索》刊发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正误》,《中国楚辞学》刊发了《从熊无康说到屈氏的受姓之祖》……在楚辞界产生很大影响。

易重廉上世纪70年代即着手《中国楚辞学史》的撰写,80年代在得到名师马积高先生的鼓励后,加快了写作速度,1990年正式完稿。1991年,湖南省政府决定在岳阳召开“国际屈原学术研讨会”,责成湖南省屈原学会抓紧评定两部专著出版。评定结果,第一部就是易重廉的《中国楚辞学史》,此书由时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的汤炳正先生题签,马积高教授撰写序言,全部布面精装,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更为可贵的是,该书第一次介绍了中国楚辞研究发展历史的框架,内容丰富,填补了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特别是书中提出“唐代——楚辞学的中落期”,尤受学界肯定。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百余人,人手一册,易重廉的专著由他们带到全国,甚至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2012年,岳麓书社出版易重廉的第二本楚辞学专著——《屈原综论》,该书由“作品释义”“生平理惑”两部分组成,内容厚重,文章扎实,沾溉学林。

目前,易重廉先生的《〈九歌〉考论》《〈九章〉考论》已经定稿,共计三十多万字,待刊。

(易立军,隆回人,中国屈原学会会员,邵阳市作协会员)

 
3上一篇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