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双清
3上一版  下一版4
 
永恒的秀发
红薯的味道
年轻的老万
春江水暖
赠邵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和市中医医院支援湖北医护人员
战病毒、保健康,中华儿女响当当(快板)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2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土视野
红薯的味道

易祥茸
 

红薯因其原产国外,因此又叫番薯;因其味甜,又叫甘薯;因其生长的地方多是山地旱土,故又称地瓜、山芋;而我们湖南本地则因其皮常呈红色,则称其为红薯。

在我们那里,红薯更多的时候是做零食。最常见的就是红薯干:把红薯煮熟,切成片或丝,晒干或烘干。红薯虽失去一些水分,但那份清甜却依旧保存,而且长时间不变质。这种办法的延伸,就是把熟红薯碾压成薄片,晒干,以后随时可以爆炒和油炸。每当上班或闲暇,从口袋里摸出几片来,咬一咬,嚼一嚼,香香甜甜,既可饱肚,还可消磨时光。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先将切成丝的红薯放到开水里汆一下,再晒干备用。想吃时,就把它放进锅里,加上沙子像炒板栗一样,反复翻炒,直到它表皮起泡,颜色金黄才起锅。这东西吃起来蹦脆甜酥,而且香味诱人。也有把它放进油锅里炸的,那又是另外一种风味了。为了便于储藏,也有直接把红薯切成片或丝晒干做零食的,原汁原味。大人出工,小孩上学,口袋里装几片,随时摸一片出来,塞进口里,咀嚼甜净,心里惬意。

时间进入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两年雨水调匀,对红薯生长特别有利。上面命令生产队把以前个把月才能完成的红薯插条任务,在一二天之内完成。老百姓只好潦草应付:有的土地只用牛犁一遍,来不及平整,就插上薯藤,还有的就干脆插在从来没有翻过的土地上,也没下什么肥料。但等阳春十月去收获的时候,红薯却出奇得好。每户家里挖的薯窖装满了,剩下的只好堆在一些人家的房子里。那两年,虽然其他粮食收成一般,但红薯还是可以吃饱的,人们可以随时生吃、熟吃,早吃、晚吃。大家一见面,就只看到对方手里拿着红薯在啃,不知不觉中许多人都胖了一圈。

年轻的时候,我参加修过的水库不下十座,几乎每座都与红薯有关。修水库的时间一般在农闲,那时正是红薯的收获季节。修水库时,都是早餐、晚餐在家里或驻地(到很远的地方修水库,就只好在当地找一个集体居住的地方)吃,而中餐为了不来回跑路耽误时间,就一律在工地。要往工地运送饭菜牵涉到锅盆碗筷,太麻烦,况且又难以保温。所以,吃红薯就是最便捷、最省时的了:煮一担红薯用皮箩挑到工地上,尽管路程有点远,但红薯还有余温。不用碗筷,不用菜肴,洗洗手,拿一两个红薯,随便找一个地方,有草地更好,坐着吃,躺着吃,也不与人交谈,认真品味着红薯的清甜,实实地塞满肚子。因为下午还有繁重的劳动在等着,肚子饱了才有力气。

1958年,全国都在提倡“又红又专”,于是,有人就把我们正在修建的一个水库命名为“红专水库”。在修建中,由于几乎所有的生产队中餐都吃红薯,个别的生产队为了赶时间,赶进度,就连早餐吃的红薯也放到了工地上。一时间,一餐饭后,水库大坝的工地上,到处都可看到丢弃的红薯皮或红薯蒂。走路时要格外小心,有人(还不只一个)踩到红薯皮滑一跤,摔个仰八叉,出了大洋相,整个水库坝上的民工都嘲笑了好久。后来,民间就干脆把这个水库改名为“红薯水库”。我们那里的人现在还这么叫。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母亲每天晚上就洗两个红薯卧到灶膛的红火灰里,第二天早上起来,两个红薯就煨得香喷喷的。等我吃完早饭,母亲就把两个红薯拍打干净,用纸包好,塞到我的书包里。我高高兴兴来到学校里,上完两节课,就从书包里拿出红薯,轻轻剥掉皮,一口一口抿着吃,那甜丝丝的味道从口里一直渗到心里,许多同学都投来羡慕的眼光。

现在,红薯成了“奢侈品”。城市的街头巷尾,偶尔也可看到卖烤红薯的,一问价格,比米、面还贵呢。但是,为了解馋,我还是“慷慨解囊”,不时买它一两个,在众目睽睽之下,贪婪吞噬,大快朵颐。不是因为《本草》说它有“补虚益气,健脾强肾”的医用功效,而实在是里面深含着生活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作者系邵阳市二中退休教师)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