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之声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交通添隐患 文明减了分
一家三代牵挂 想为烈士找“家”
下班途中买菜被撞伤,是否算工伤?
畏缩胆怯背后,是恐吓教育留的伤
摘掉“穷帽子” 过上好日子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0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畏缩胆怯背后,是恐吓教育留的伤

邵阳日报记者 袁光宇
 

10月7日,大祥区某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迎来一位寻求心理帮助的妈妈。市家庭和谐促进会秘书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唐偲接待了她。

原来这位妈妈16岁的儿子小陈,长得结实高大,看上去给人一种很阳光的感觉,可现实生活中胆子却特别小,晚上从不敢独自睡觉,非要妈妈陪睡;晚上上厕所也要妈妈站在厕所外,一喊妈妈必须及时给予回应,否则就大小便不畅。为此,一家人非常苦恼,想了许多办法,看了不少医生,可小陈的情况一点都没有得到改善。

听完小陈妈妈的主诉后,唐偲要求她详细描述一遍小陈的成长经历,特别是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应急事件。小陈妈妈告诉唐偲,由于自己和丈夫工作比较忙,小陈小时候由奶奶抚养。5岁时,小陈由奶奶带着到城南公园地下室的“鬼屋”玩,结果受了惊吓,当时吓得连声都不敢出,从此留下了后遗症,变得胆小怕事,不敢一个人待在家里,特别是不敢单独睡觉。

了解了小陈出现问题的原因后,唐偲向小陈妈妈作了心理分析:小陈5岁时在城南公园地下室“鬼屋”受到惊吓时那种恐惧的情绪牢牢印刻在他的潜意识里,形成内隐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形成了幼稚的自我保护机制,即用幼儿时的模式——妈妈陪伴来获得安全感。所以,即使现在已经16岁了,仍然需要妈妈陪伴才能睡觉,就像幼儿没有妈妈陪伴就没有安全感一样。

唐偲告诉小陈妈妈,要改变小陈现在的状况,就必须消除小陈5岁时被惊吓的心理创伤。具体做法是:引导小陈逐渐放松,当小陈的心理防御意识减弱到一定程度时,诱导小陈重新呈现5岁时在城南公园地下室“鬼屋”受到惊吓时的情景,并把当时的感受——恐惧、紧张的情绪一一表达出来,表达的方式最好随意,可以是哭泣,也可以是喊叫或其它,总之一定要把当时内心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小陈明白那种恐惧的场景都是人为布置的,是用来娱乐的,不会真正给人造成伤害。要多次重复这种做法,直到每当类似情景出现时,小陈再不感到害怕为止,这时,小陈心理的问题就基本甚至完全得到解决。

唐偲提醒广大家长,应注意不要带幼儿去恐怖的场所玩耍或看恐怖的影视片,以免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影响孩子今后的心理健康。而且,不要对孩子实行恐吓教育,比如,当孩子不肯写作业时,大人就恐吓说“再不写就叫老师不让你上学”;当孩子不吃饭,大人就恐吓说“让怪兽把你抓走”;当孩子不睡觉,大人就恐吓说“把你赶到街上睡”;当孩子不肯结束某个游戏,大人就恐吓说“我不要你了”;当孩子撒泼要买玩具,大人就恐吓说“把你卖给售货的阿姨”等等,这些恐吓教育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创伤,严重者影响孩子心理和人格健全,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影响。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