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百家论坛
3上一版  下一版4
 
马少侨先生写给我的诗(上)
从来疾行无善步
​用书籍垒起来的城市
剪纸 蟒蛇传说
剪纸 木马救主 马丽娅 作
趣话配角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林漫录
马少侨先生写给我的诗(上)
易重廉
 

马少侨先生是我国当代古体诗词的名家,有近2000首诗词传世。作为先生的学生,先生也曾给我惠赐过两次诗作,共四首,都是七绝。

第一次,1979年2月。先生主动送的。

1978年暑期,我与老伴从金石桥到隆回县城办事,白天看了一场新歌剧《于无声处》。幕间休息,忽闻座后传来一个声音:“你是易重廉吗?”回头一看,啊!发出声音的原来是分别了二十多年的恩师马少侨先生。隔着座椅,我急忙伸出双手,与先生紧紧相握。先生的手倒长着像鱼鳞一样老粗老粗的扎肉,这使我自然地想起先生二十多年来所经受的辛酸和痛苦。也真是的,老天爷把我们师生的久别重逢安排在一个与我们当时的处境如此失调的娱乐场中,简直有点残忍。但是,转念一想,“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四人帮”打倒了,小平同志复出了,这样的大好形势,不正是我们一同走向起死回生之路的最为合适的前奏吗?老天爷到底还是巧于安排的。

相互问答之后,知道先生的政治问题已经改正平反,只待恢复工作了。走出剧场,我们去金石桥,先生回老家,分手时,匆匆买了两包糖果送上,苦尽甘来,算是只有我们心里明白的一点点小小的祝福。

1979年2月,我代表县六中去县二中出席一个由县教研室主持召开的语文教学会议,先生已在二中代课了。散会那天,先生叫我去他住处,从桌上拿了一张二中印制的小信笺递给我,说:“见到你,想起去年在县城看戏的事,写了两首诗,送给你和宁碧莲(我老伴)。”

诗一:“于无声处听惊雷,唱出心声亦快哉。热泪纵横舒老眼,东风无处不春蕾。”

诗二: “道是无缘亦有缘,汗青今许理残编。相逢莫惜头颅白,灯火寒窗敢再煎。”

第一首,写政治上获得改正平反之后的兴奋。第二首,集中诉说兴奋之后的一个“牵挂”:重理“残编”。“残编”是什么?看看先生1977年春写给堂弟马昂的那首七绝就清楚了:“白驹飞影过匆匆,史探三苗抱负空。方位哪曾迷北斗?落花谁说怨东风?”

所谓“残编”说的就是诗中提到的“史探三苗”这一大篇的学术文字。这篇文字,先生统名之曰“三苗逸史”。青年时期,就已经开笔。1956年《清代苗民起义》在湖北出版,1957年《湖南苗族人民革命斗争史略》又准备在湖南印行,真是开局大好,形势喜人。可是,就在业界翘首期盼先生后一新著出版的时候,一顶非常可怕的“帽子”砰地罩在先生的头上了!而且,从1957年至1977年,一罩就是21年。

尽管先生自信,方向未尝迷北斗,落花也不曾怨东风。但是,二十一年了,重理残编的曙光迟迟没有见到。面对此情,再坚强的铁人,恐怕难免会一步一步地被逼到精神崩溃的边沿。 “史探三苗抱负空”,一个掷地作声的“空”字,不知道蕴涵着先生心中多少的守望、焦躁和无奈呀!

好在吉人天相,从堂弟家回来不久,一纸改正平反的通知就下达了!乌云淡去,太阳升起,一切都变过来了,变好了!这时候,先生邂逅了自己的学生,他最想告诉学生的该是什么呢?

“汗青今许理残编”,又一个掷地作声的“许”字,又不知融和了先生心中多少的感念、激动和进取呀!

于是,《〈天问〉“犬体”新证》《〈东皇太一〉与苗族“椎牛祭”》等《楚辞》论文,给三苗逸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别开生面的文献依据。于是,《千奇百怪的“梅山”神话》《梅山神初探》等“梅山”论文,又给三苗逸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民俗观照。于是,《关于南宋初钟相、杨么起义的宗教派系问题的商榷》《镇守边关大将杨洪祖籍城步》等“史学”论文,也给三苗逸史的研究提供了真实鲜活的人文样板。

“三苗逸史”续下来了,而且越续越丰富,越深入。从1977年至1998年,天缘巧合,也是二十一年。《三苗逸史》这个学术大篇终于在先生即将晋寿八十的美好时刻光荣地“完编”了。

“三苗逸史早完编,博得虚名海外传。花向梅山寻昨梦,诗从楚泽补新笺。滚盘珠玉难为响,落纸烟云不值钱。且空妻孥成一笑,窗前明月正初圆。”

不过,“三苗逸史”的真正“完编”,应该是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先生的《楚辞新证》一书的2005年。《楚辞新证》是先生继1956年与1957年两部专著之后的最后一部关于“三苗逸史”研究的学术成果的总汇,是“三苗逸史”的真正“完编”。

历经了二十一年的劫难,先生一度产生过“史探三苗抱负空”的绝望。又历经了二十一年的拼搏,先生终于取得了“三苗逸史早完编”的成功。在绝望与成功之间,没有一个“汗青今许理残编”的过渡是无法想象的,过渡带来转机,转机激活力量,力量却改变人生呀!先生把两首显现转机的诗篇着意写给我们夫妇,这是对我们的鼓励,更是对我们的鞭策。“相逢莫惜头颅白,灯火寒窗敢再煎。”我们当时也四十好几了,岁月蹉跎,先生这两句震聋发聩的诗无疑包括我们在内!

谢谢您,尊敬的恩师!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