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三十周年。
不久前,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先生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及声韵时说:“坚持倡新知古,双轨并行,稳步推进新声韵改革。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古韵理应保留,以传承其中国传统诗词的基因。但时代在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制定了推广普通话方案,且一直在不断推进与完善之中。在整个社会都使用普通话发音的当下,倡导新韵入诗也是广大群众与诗词作者,特别是新生代诗词作者的普遍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好一个“倡新知古”!妙哉!
我是这样理解的。倡新,当下诗词创作应大力倡导使用新声韵;知古,但凡吟诗作词者都要了解古韵,即平水韵。
2015年金秋一个周末,我来到邵阳市诗词协会会长张正清同志的办公室。两人论及诗词两韵时,张会长深有感触曰:“习诗,不可忘记平水韵。只有了解了平水韵,才能读懂历史佳作,才能领略唐诗宋词的魅力。但是,不一定用它。多年来,新旧两韵并用,到底哪一种好呢?各人熟悉程度不同,嗜好各异,可以任挑。我的策略是:知旧韵,用新韵。”两会长不谋而合,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啊!
郑会长强调:“坚定走诗词改革之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变化扬弃的过程,诗词的发展也不例外,也需要改革超越,推陈出新……学习继承不是泥古仿古,食古不化,追求古诗的原装原味。是要善于‘老瓶装新酒’,运用前人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和创造的艺术形式表现时代新内容。”说得很有道理。杨逸明先生在《中华诗词》今年第二期卷首语中说得更为明晰、深刻:“传承是必须的,创新更为重要。不肯传承是偷懒和无知,不肯创新是更大的偷懒和无知。”
今年5月,《中华诗词》登载了一个通知,内容是这样的:“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联合中华诗词学会举办普通话韵诗词创作征集活动。”活动主题如下:“为配合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中华通韵’研究制定工作,探索和总结诗词创作实践的用韵规律,特举办此次诗词创作征集活动。此次活动征集的诗词要求以普通话语音系统为押韵依据。”
为了这一韵,多少吟者望眼欲穿。虽然新声韵试了好几部,先《诗韵新编》,后《中原音韵》,又《十三辙》,再《中华新韵》《现代新韵》等等。但直至今天,没有一部由权威部门批准、人们共同认可的新声韵。这下好了,念念所盼之韵虽未谋面,但已闻声,目睹真颜之期将指日可待。
有幸的是,中华诗词协会立下系列宏愿,改善队伍架构,扩展队伍规模,培养诗词新人等,公然提出实施“三个倾斜”。哪三个倾斜?“向青年主体倾斜,向社区乡村倾斜,向大中院校倾斜。”这是一个多么宏伟、实在、可行的诗词大国之梦啊!有了“三倾斜”,加上“中华通韵”,组建新生代诗词创作大军之伟业焉能不成?
“倡新知古”,非常科学的四字,富有睿智的四字,经特殊人才,特殊时机,站在特殊高地振臂一呼,必然东风浩荡,云开雾散,迎来国人满面彩霞。可以断言,两韵龃龉该休矣!诗词创作扎根大众不远矣!无与伦比的诗词大国必将傲然挺立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