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山是伍氏家族的靠背山,呈园锥形,面积两平方公里,长着满山的松林。一些古老的松树,树干需要三人才能合抱。这是伍家人的柴火山和建房木料山。我的老家大祥区面铺乡何家村,每个姓氏的家族都有长满松林的靠背山,如银家的水口山、深塘李家的李家山、白竹张家的张家山、阮家的穷木山、任家的田螺山、何家的天子山等。松树好种,不论贫地沃土,不管天旱雨淋,也不管夏热冬雪,它都坚韧挺拔,四季长青。
雨林山不光是伍家的靠背山,更是我儿时的乐园。伍家我这一辈男女儿童二十余人。这里没有游乐园,没有风雨桥,更没有剧场、电影院,唯有雨林山是我们的乐园。
它是我们放牛的场所。我们都是放牛娃,水稻、豆类生长季节是不能牵牛到田埂上吃草的,只能放到雨林山边的青草坪上。让牛吃饱吃好是我们的任务,也是儿时的第一大乐趣。
它是我们逗小鸟玩的场所。松树林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鸟,如山雀、斑鸠、画眉、喜鹊等。它们在树上筑巢下蛋,繁衍后代。它们在树上鸣叫唱歌,追逐打闹。一次,我们好奇,爬到树上看巢里鸟蛋的模样,发现有几只雏鸟。它们鸣叫极凶,直到把我们逼下松树才安定下来。几只松鼠在树上“观战”。当我们在地上佯装追捕松鼠时,它们便拖着大尾巴一溜烟爬到树上,一对对贼溜溜的小眼睛瞄着我们,仿佛在对我们喊话:“有种的快爬上来吧!”
它是我们取蘑菇的场所。山里长出的蘑菇特别多,这里林密落叶多、青苔草皮多、地湿土地肥,最适合各种蘑菇的生长。春天有雁鹅菌和茅草菌,菌皮呈褐色,特别香甜鲜嫩。那时家里没有肉吃,就靠这菌类改善生活。夏天雨林山成了绿色的海洋,挺拔的松树生机勃勃,是一幅天成的画卷。这时山里的菌类更多,有绿豆菌、红豆菌、梨子菌等。孩子们只要起得早,一取就是一大篮。有时下雨,中午又可以取一篮,吃不完就晒干卖钱。秋天,山里有松毛菌,它长在茅草或青苔里。这种菌子很珍贵,我自己舍不得吃,就拿来送外公或祖父,或拿去卖钱换油盐。冬天的菌子很少,只有那朽树蔸上长出一窝一窝的冻菌,碰上了就是半篮子,这就靠碰运气了。
雨林山还是我们捡柴火的场所。那时获取柴火很困难。平时,大人们把田野里的芦苇杂树砍下来,堆在禾堂里备烧。此外,就靠我们这些孩子们在雨林山拾柴火。我们经常提着篮子穿梭在雨林山,拾松树球、枯枝和树皮,用竹爪捞松毛针,每天上午要抓两箩筐。在完成任务后,我们就会玩一种叫“打叉”的游戏。最过瘾的还是捡“冰棍子柴”。过去一到寒冬腊月,就会下雪结冰,南竹结冰弯到地上,有些松树枝结冰也会断裂掉地。这时,我们就到白雪皑皑的雨林山捡冰棍子柴,真如《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所唱:“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青色换人间。”
(伍想德,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