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代市长程蓓在邵阳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她指出,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邵阳发展爬坡过坎、奋力拼搏的一年。我们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持续落实“十个统筹”,扎实推进“八大行动”,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1
回顾2024年:
爬坡过坎、奋力拼搏
1.亮点纷呈
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0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8%,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7%。
实体强市不松劲,产业培塑扎实有效。九大产业链实现总产值4050亿元、增长8.5%。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8个、全省第1,省级产业集群9个、全省第3。
为民造福不停步,群众福祉可感可及。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持续保持在75%以上,省、市重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增速连续3年全省前三。
争先进位不懈怠,新的形象不断彰显。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顺利通过全国双拥模范城考评验收。
2.实干实效
着力激发需求,经济增长持续稳定
有效投资不断扩大。争取国、省资金190.3亿元。省、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投资计划的105%、110%。
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举办促消费活动百余场,直接拉动消费超35亿元。
开放合作不断深化。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联动区建设有序推进,开通湘粤非铁海联运邵阳接续班列、邵阳—盐田港铁海联运班列,推行湘粤港“跨境一锁”模式,首次实现新能源二手车出口。
坚持培优育强,产业支撑持续夯实
链群链主增量提质。新增2个省级产业集群培育对象。净增企业1.3万户,新增入库“四上”企业182家。
数智赋能强基提效。企业累计“上云”42332家、“上平台”3536家,新增智能制造企业50家、产线121条。
创新引领加力提速。规模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全省第1,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和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增速均居全省第2。
产业生态优化提升。成功申报省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试点市。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8.6亿元。园区建设升级提档。扎实筹备第七届全球邵商大会,举办招商经贸活动35场,签约项目220个、金额460亿元。
统筹区域联动,城乡发展持续推进
乡村振兴成效明显。粮食、大豆、玉米等播种面积和产量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推出“135”常态化防返贫监测机制,累计消除风险1.3万户3.7万人。
城市面貌日益改善。改造老旧小区410个,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254套,改造城市危旧房1585户。
基础设施配套升级。新建改造35千伏以上变电站30座,电力稳定供应能力突破350万千瓦。提质改造农村公路630公里,国省干线“好路率”全省第1。
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县域实现生产总值2330亿元。
坚守为民初心,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就业创业稳步推进。新增城镇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9.3万人,职业技能、创业培训2.1万人次。
教育优先有效落实。419所乡村小规模学校有序优化,34所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达标。
健康邵阳建设加快。“一村一合格村医”全面实现,新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家。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企业养老保险实现“二十连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九年同步连调”。发放困难群众救助金16.1亿元。
文体事业发展进步。成功举办纪念魏源诞辰230周年、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等活动,承办湖南省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活动。参加第八届湖南艺术节比赛单项获奖数全省第1。
全力克难攻坚,重点问题持续化解
营改棚改整改整治强力攻坚。彻查彻改学生营养餐改善问题,全面核查整改棚户区改造问题。保交楼保交房聚力突破。40个保交楼项目完成交付,72个保交房项目圆满完成。化解超期安置全力推进。4409户群众圆了安家梦。
突出系统施治,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风险防范化解坚决有力。未发生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和一次死亡3人以上非生产经营性事故。生态环境改善有力有效。市城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总体为优。社会治理攻坚积极有为。扫黑除恶、禁毒反电诈等成效突出。
狠抓自身建设,政府效能持续提升
深刻汲取身边人身边事惨痛教训,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政府系统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建立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出台《关于研究处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工作制度》。“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实施,“湘易办”邵阳旗舰店提质升级,“12345”热线运行质量排名全国普通地级市第11。
2
展望2025年:
抢抓机遇、奋力突围
1.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进出口保稳提质。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居民收入实现“四个高于”。粮食产量达332万吨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工作重点
聚焦深化改革,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围绕对接“大规划、大战略”改革攻坚。聚焦打造“三个高地”,在做好“十四五”规划终期评估的基础上,科学谋划编制“十五五”规划。争取纳入湘赣中南部地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政策支持范围。建立健全争资争项绩效评估和正向激励机制,争取国、省项目资金200亿元以上。
围绕更好“强保障、增动能”改革攻坚。重点抓好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健全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市场化管理机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构建国资统一监管大格局。
围绕全力“破壁垒、优环境”改革攻坚。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改革、打造极简审批模式。规划建设市城区综合物流园,加快建设市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和行政执法监管体系。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聚焦均衡增长,着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突出优化供给,大力提振消费。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抓好促消费品牌活动。稳定扩大传统消费,支持大宗商品以旧换新;完善商品房和二手房交易管理制度,推进租购并举。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发展新业态,拓展新模式。持续优化消费环境,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突出项目为王,提高投资效益。争取实施省重点项目20个、年度投资220亿元,市重点项目300个、年度投资500亿元以上。扩大产业投资,重点抓好邵虹基板玻璃、金盘科技新能源装备及新材料制造等十大产业项目。扩大基础设施投资,重点抓好邵永高铁、犬木塘水库等十大基础设施项目。
突出扩大开放,稳住外资外贸。持续优化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联动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开放平台功能。加快建成邵阳铁路货栈查验场。实施外贸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巩固传统产品优势,打造以特色轻工、新能源专用车、优质农产品为主的外贸“新三样”。
聚焦扩能提质,着力构建更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把握产业发展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4×500”特色轻工千亿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提升优势产业本地配套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新能源、大健康、数字产业“攀高向新”。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突出抓链群建设,新增省级以上产业集群2个。突出抓原地倍增,力争净增企业5200家。突出抓招商引资,力争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2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三类500强”项目15个。
激活产业发展动能。强化“科技引领”,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0%、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10%以上。强化“数智赋能”,新增智能制造企业25家、智能产线75条、智能工位375个。强化“两业融合”,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一批公共服务平台。
夯实园区平台支撑。围绕“五好”园区建设,持续实施园区“四百”工程。深化园区体制改革,推动园区市场化建设运营。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市外突出主动融入,市内突出协同配套。
聚焦城乡融合,着力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接续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扛牢粮食安全重任。持续抓好“菜篮子”工程。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做强“邵阳红”区域公用品牌。
发挥特色优势壮大县域经济。鼓励支持各地加快构建县域特色产业。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冠军县市培塑行动。
以人为本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质,聚集城市人气。
聚焦文化强市,着力把文化影响力转化为经济推动力
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游客总花费630亿元、游客总人次5500万以上。办好第四届邵阳旅游发展大会。做强生态康养旅游,提升山水古城旅游,壮大特色工业旅游,发展民俗风情旅游,激活体育赛事旅游。
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实施科技赋能文化工程,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推动“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利用,“特色演艺”数字化展演传播,“轻工产品”数字化创意设计。
推进中医药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制定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中医药文化+”工程。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持续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聚焦绿色低碳,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保护,力争水环境质量进入全国前30。持续实施空气质量改善行动,确保环境质量全域全年稳定达到国家Ⅱ级标准。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管控。统筹推进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
着力构建全域绿美大格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力争南山国家公园批复设立。抓好国土绿化和生态廊道建设。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
加快提升生态价值转化率。深化国有林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设一批森林康养基地。发展生态产业,推进油茶、南竹等片区化发展。
聚焦民生改善,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突出就业创业优先。完善高校毕业生来邵留邵就业创业激励机制,实施“邵商+大学生创业护航计划”。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推动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统筹抓好退役军人、脱贫人口和城镇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争取纳入大湘西基础教育帮扶计划,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和师资配置。持续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构建高等院校及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国家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部署。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持续增加养老、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完善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
推进健康邵阳建设。加快“三医联动、六医协同”集成改革。加快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急诊科达标建设。
严管严控民生资金安全。建立健全民生资金使用监督管理体系,加大督查核查力度。
抓好重点民生实事。一是二甲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立心理健康咨询(治疗)门诊13个,选配中小学校心理健康辅导老师210名以上,培训心理辅导老师1000人次;二是建成零工市场50家以上、新增劳务品牌12个以上;三是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28000人、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6000人;四是农村危房改造700户以上;五是解决市城区二次供水问题8500户25000人;六是提质改造乡镇敬老院20家;七是新建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300个;八是提质改造农村公路300公里;九是康复救助残疾儿童1000人;十是高频服务事项接入“湘易办”100项以上,线上“一网通办”率90%以上。
聚焦安全发展,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紧盯不放 守护公共安全
多措并举 防范化解风险
持续用力 维护和谐稳定
(邵阳日报记者 易蓝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