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邓,现在水泥多少钱一吨?帮忙装5吨送到邓大和家去,还要装15吨河沙过去,钱记村里的账上。”
“好嘞,没问题,马上去办。”
11月29日一早,北塔区陈家桥镇贺井村党支部书记邓珍强就给村里搞运输的邓伟定打去电话,请他帮忙运些建筑材料送到塌方处。
原来,由于前段时间下大雨,导致贺井村八组村民邓大和家的入户路塌方。于是,邓大和找到邓珍强,希望村里能帮忙解决困难。经过商议,村集体出资购买砖、水泥、河沙等材料,邓大和出工负责修复塌方路段。
“之前村里已经运了15000块砖过来了,现在水泥、河沙也到位了。”趁着天气晴好,邓大和甩开膀子干起来,脸上笑呵呵,丝毫不觉得辛苦。
像这样明媚的笑脸,在贺井村随处可见。
前些年,贺井村一直是北塔区基础设施最差、产业发展最落后的村。如今,走进村里,一个个蔬菜大棚依次排开,工厂内机器声隆隆,再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精美的乡村墙画,老人在自家院子里晒着太阳,孩童们三五成群嬉戏玩耍,一幅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人心齐了,路很快修通了
贺井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全村382户1420人。该村主村道贯穿全村8个村民小组,2021年以前,村道路面狭窄、坑洼不平,最宽的地方只有3.5米。村民廖建云说,以前不光村道窄,还因为很多地方没通路,农机过不去,秋收时就更难了。该村紧邻“网红村”——李子塘村,近些年,隔壁李子塘村风风火火地搞建设,村民们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
一套好班子,才能带出一个好村子。在陈家桥镇、后盾单位以及驻村工作队的大力支持和倾力帮扶下,贺井村村“两委”扛牢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共同为全村发展出谋划策。要想拔出穷根,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还是那句老话——要想富先修路。2021年,贺井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组织村民召开院落会,广泛征求意见,决定对主村道进行加宽改造。同时,后盾单位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协调各相关部门联动支持,向上级争取并落实修路资金。
“今天喊大家来开会,就是商量一件事——修路。你们有什么想法尽管提,路怎么修,你们说了算。”
“我们村的水泥路,又窄又旧,早就该修了。”
“修路我坚决支持,我可以来帮忙干活。”
“关键是路能扩宽多少?”
村庄道路“修哪里、怎么修”等问题,都在大家的你一言我一语中有了答案。
目标明确了,资金也有了,就只剩撸起袖子加油干。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主村道2.5公里全线加宽2.5米到3米,平均宽度6米。
邓珍强说,村里修路大家都是免费让地,有村民为了给村道让地不惜把自家围墙拆掉,后退一米重砌。村道加宽改造项目工程由村级劳务公司实施,全体村民参与工程质量监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主村道由原来的老旧小道变成了如今的贺井同心大道。
“十几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村里修路是造福于民的好事,施工过程中有任何问题我们都可以向村干部反映,并且都能得到很好解决。”
……
村民们激动地分享着内心的喜悦。
为何村里修路占地,村民思想高度统一,纷纷不要补偿?原来,早在修路前,在陈家桥镇党委的指导和支持下,贺井村村“两委”携驻村工作队组织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共100余人前往娄底市新化县油溪桥村参观学习,详细了解其美丽乡村建设、污水治理、人居环境整治、招商引资等工作开展情况。通过这次学习,村民们感触颇深,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纷纷表示希望把自己的村庄也变成公园景区。
“只要是真正为村里办实事、办好事,我们老百姓都理解、支持。”该村七组村民廖敦全说出了广大村民的心声。
除了扩宽主村道,2021年,贺井村还修通了3条路,分别是通往李子塘村的2条路和枫江溪沿线的公路,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还有利于农业生产。
●思路对了,产业也旺起来了
11月29日,贺井村村民微信群里热闹非凡,大家互相分享着秋收的喜悦,在群里晒出自家收获的红薯。“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村里为我们引来良种红薯!我70多岁了,今年第一次种出12斤一个的‘红薯王’。”四组村民邓晚桃说,希望来年继续种植良种红薯。
为了在村里广泛发展红薯种植,今年上半年,贺井村由村集体出资引进了一批价值10万元的优质红薯苗,免费发放给老百姓试种。
“以前我们不愿意种地,因为种出的东西变不成钱。如今我们和村里的红薯加工厂合作,每斤按0.6元保底收购,每亩地可获得约3000元的收入,大家积极性很高。”邓晚桃开心地说。
面对“产业发展最落后”的标签和村集体经济为零的现状,2021年,贺井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后,与驻村工作队共同寻找出路,到新化、新邵、武冈、新宁等地学习,将学到的好经验、好做法与村情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餐桌上的贺井”为核心发展农业产业,打造城郊“菜篮子”。
与此同时,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后盾单位,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两年时间,共争取省、市、区三级资金1200余万元,用于贺井村的产业项目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美乡村建设等。陈家桥镇将贺井村与李子塘村纳入连片发展计划,盘活村内现有资产资源,强化项目前期调研,引进经营主体,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该村争取市、区两级乡村振兴项目资金200余万元,探索出了一条产业经营的“贺井”模式,实现资产市场化运营。
拿准了脉搏,说干就干。贺井村邀请刘建军、邓宏鹰2位致富带头人回村发展蔬菜产业,由村里投入固定资产,建设8公顷蔬菜基地,解决了引水、架电、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并在两年内搭建了近100个蔬菜大棚,由经营户投入经营设施。
起初,蔬菜基地灌溉水源的问题迟迟无法解决,大家都觉得搞不成了。为了搬掉这块拦路石,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村“两委”成员带领村民打水井、修电排、建蓄水池,最终变不可能为可能。这件事之后村民对村“两委”的信任也明显增加了。
“我们跟经营户产权清晰,固定资产属于村集体,这样能够有效预防矛盾纠纷发生。”邓珍强说。
发展蔬菜基地的第一年,刘建军刚从云南回来,没有人脉资源,也没有销售渠道。为了帮他树立发展信心,村干部前后8次陪他到江北蔬菜批发市场流动摊位卖菜。
“刚开始我心里是打鼓的,但村里把我们引进来之后,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营商环境方面,都给了我们最大的支持,我悬着的心也就慢慢放了下来,事业也逐步步入正轨。”刘建军说。
为了推进蔬菜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今年年初,在驻村工作队和贺井村村“两委”的努力下,促成了刘建军、邓宏鹰等人将蔬菜基地转让给邵阳市湘珺铭志学校,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40万元的租金收入。同时,村里支持邓宏鹰发展豆制品加工和红薯加工产业,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5万元以上的收入。
据了解,该村还成立了劳务公司承接项目工程,引进了经营主体发展水产养殖、林下生态散养鸡养殖,利用村内井水资源为混凝土公司供水,这些产业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约25万元。
经过短短三年时间的发展,贺井村的村集体经济从2021年的0元增长到2024年的70万元,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明星村”。
●腰包鼓了,精神生活富足了
“快,把球传给我。”
“中了!好球!”
天气日渐寒冷,空气里泛起丝丝凉意,但贺井村篮球场却依旧热闹,孩子们在篮球场上尽情奔跑,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尽显活力。
该村篮球场于2022年建成。篮球场建成前,孩子们想要打篮球只能去隔壁李子塘村排队。
“现在我们放学后也有自己的运动天地了,打篮球再也不用排队了。”自篮球场投入使用以来,这里俨然成了孩子们的运动乐园。
在陈家桥镇、后盾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和帮扶下,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不光道路四通八达,修建了篮球场,还在2022年和2023年建成了4个文体广场,路灯、健身设施等一应俱全,成为了村民健身、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该村还注重提升村庄的整体环境,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通过打造美丽庭院、拆除空心房、整治环境卫生、种植花草树木等手段和方式,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走进贺井村,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美丽的庭院与整洁的道路相映成趣。
该村七组村民邓花蓉家的院落是村里的美丽庭院之一。近几年,该村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打造美丽庭院,购买建筑材料免费发放给村民。“我们家的院落是去年改造的,村里为我们运来了砖、水泥、河沙,并且在墙上画了风景画,我们自己动手新修了围墙、花园和菜园,比以前整洁、美观多了。”邓花蓉感叹,这几年村里发展得好,老百姓跟着受益,还有不少人当上了产业工人。
在贺井村蔬菜基地,一排排蔬菜大棚呈现眼前,大棚里面,一片片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工人们忙碌地穿梭其间,或忙着采摘成熟的蔬菜,或忙着施肥除草。60多岁的六组村民廖国意就是其中之一。“我年纪大了,在外面很难找到工作。多亏村里照顾,把我介绍到基地务工,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讲起如今生活的变化,他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淳朴的笑容。
“我老公身体不好,我要在家照顾他,空闲时间到基地来干活赚点钱补贴家用。”五组村民黄妹英同样在蔬菜基地务工,她说,能在家门口就业,还有不错的收入,她感觉很满意。
邓珍强介绍,村里产业优先吸纳本村有劳动能力的困难村民务工,共帮助20多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不少村民还有土地流转的收入,大家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村民们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追求。2023年,村民们组建了威风鼓队,每天晚上都在文体广场展示锣鼓技艺,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从2023年开始,贺井村每年中秋节都组织开展中秋文艺晚会,村民们自发聚在一起,精心排练节目,歌曲、舞蹈、诗歌朗诵、猜灯谜、乐器演奏等20多个节目精彩上演,展现了群众美好新生活、乡村振兴新面貌。
(本版图片均由刘恩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