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

守望乡村——展开农耕文明的画卷系列报道之四

今日冬至:储藏万物蓄势迎春

邵阳日报记者 袁进田 通讯员 谭金 杨贵新 陈云贵

看着粮仓里的谷子,村民一脸欣慰。

农事座谈会现场。

打开粮仓阀门,金黄色的谷子便流了出来。

村民在地窖里捡红薯。

冬日的菜园春意盎然。

冬日的石鼓村,宁静而充满了力量。

几缕冉冉升起的炊烟,一盏低低的灯火,一张简陋而整洁的小桌,一室质朴的温馨……一家人围坐在飘着农家菜香味的饭桌周围,恬静的微笑里尽是知足常乐的闲适、幸福。这是冬日里石鼓村一个小小的镜头,没有被滤镜过的画面,呈现出石鼓村的沉稳安然,不露丝毫的慌张。而家家户户殷实的粮仓,吐纳自如的地窖,以及大小不一的箩筐,储藏着村民一年的收成,储藏着村民的底气与自豪。

12月12日,踩着清晨一层一层白色的霜花,记者来到隆回县鸭田镇石鼓村,记录石鼓村村民储藏一年的收成,看他们如何等待春天的到来。

将一年的收成悉数储藏

12月12日上午,石鼓村村民卢放中吃过早饭,挑着箩筐便往几百米开外的地窖走去。他要去自家地窖捡些红薯回来煮猪食。73岁的卢放中步履稳健,不一会便来到了地窖旁。他小心翼翼地将地窖口标有数字的木板一块一块取下来,别有洞天的地窖以及堆成山状的红薯便呈现在眼前。“别小看这个地窖,这里藏有4000多斤红薯呢。”卢放中从地窖口敏捷地下到了地窖里,然后轻轻地将红薯一根一根往箩筐里装。很快,两箩筐红薯装好了,将箩筐移出地窖后,他又将木板一块一块地覆盖在地窖入口处。

“为了储藏红薯,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挖有一个这样的地窖。”卢放中说。据他介绍,挖地窖是个很讲究的活计,最重要的是选址,必须选背风向阳的坡地,且坡地土层必须坚实。在石鼓村,在背风向阳的坡地,大小不一的地窖依次排开,地窖口被木板封住,就像一个个内涵丰富且静默的老者。在农村,地窖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储物库,每到冬季,收成的红薯、萝卜等农产品,全部都放置在地窖里,由于对地窖采取了系列安全措施以及湿度控制,这些农产品保存期长,不易腐烂、发芽。

在石鼓村,村民将红薯储藏在地窖里,而稻谷,则全进了粮仓和粮桶。村民对粮仓很是讲究,如村民卢桂明,在房子顶楼设计制作了一个粮仓,粮仓依托一间房子而建,窗户用钢丝网做了全密封。他将粮仓口的木板一块一块取下来,偌大的粮仓呈现在眼前。“我这粮仓可以装一两万斤稻谷。”卢桂明说。他隔几天就会爬到顶楼看看粮仓,每次看着粮仓里金灿灿的谷子,他就感觉特别踏实。

种粮大户谭宗淼家的粮食更是堆积如山。堂屋、客厅以及灶屋里,一个又一个红色的粮桶很是显眼。他用手指轻轻扣着红色粮桶,金属粮桶却发出轻微的沉闷之声,“这是因为粮桶里装满了稻谷。”说着,他打开粮桶的阀门,金黄色的稻谷便流水一样流进了箩筐,谭宗淼脸上的皱纹立即舒展开来。他说:“这是去年没有吃完的谷子,今年的谷子还没开始吃呢。”他家今年喂了10多头猪,喂了6只羊,还养了60多只鸡鸭。“我家今年收了万把斤稻谷,挖了万把斤红薯,家里有粮心不慌。”

石鼓村党支部书记卢明华介绍,今年是个丰收年,该村每家每户都仓廪殷实,大家聚在一起谈论最多就是“今年收成多少”“明年准备怎么干”之类的话题。

石鼓村冬天独特的打开方式

牛羊归圈,虫鸟冬眠。冬天里,石鼓村的生活节奏变得缓慢了许多。那些曾经在田野间奔跑的牛羊,已经被牵回了圈舍,而那些曾经在树林间欢快歌唱的虫鸟,也已经躲进了温暖的巢穴,开始了它们的冬眠之旅。然而,村庄并不甘于寂寞,田野里嬉戏的鸭群,袅袅升起的炊烟,以及种植马铃薯的村民挥舞锄头的身影,为这个冬天增添了几分生动。

互相走动串门的街坊邻里,更是点燃了乡村的热情。在石鼓村,每家每户的大门都是敞开的。冬天事情相对较少,村民互相串门。每到一户村民家里,村民都会拿出一个大碟子,里面装满自家种的花生,玉米,以及用自家红薯晾晒而成的红薯干。“大家尝尝我们种的花生吧。”12月12日上午,罗芙蓉拿出一篮子花生招待前来拉家常的邻居。大家一边吃,一边直呼花生真香。冬天里,在石鼓村,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村民聚一块,他们围炉而坐,不打牌,而是拉家常或说着农事,满屋子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在我们这,随便走到哪家,都能吃到大家种的红薯和花生。”村民谭宗淼说。

在石鼓村,即使在冬天,村民们也没闲着。村干部不定期组织村民代表入户宣传森林防火、反电诈等知识,他们冒着风霜雨雪来回穿梭于村里村外,忙碌的身影令人感动。12月12日下午,在鸭田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该村再次举行了消防演习,村民们不顾寒冷,积极参与。

冬天里,石鼓村的农民闲不住,石鼓村的锣鼓队成员同样闲不住。12月13日,该村锣鼓队成员们相约来到村活动中心大坪,她们拿起鼓槌,和着音乐,开始排练一个新的节目。队员们将鼓敲得震天响,似乎把冬日的寒气驱散开来。

石鼓村党支部书记卢明华说:“即使在冬天,石鼓村同样充满了生机。”

冬天里播下春天的希望

冬天,是推开春天的序幕。冬日的石鼓村,没有那么多鲜花与繁华,但却不是静止的,冻土中涵养着热力,冬眠中蛰伏着惊鸣,穿着厚实的村民正在蓄积着力量。在石鼓村,有不少村民开始往土里种马铃薯,卢伍松家就已经种了900多蔸马铃薯。还有村民开始下田刨自家的田坎。刨下的草烂在田里可作肥料,而且来年种田也会省事一些。12月13日下午,石鼓村活动中心大会议室里,一个简单而又热烈的农事座谈会如期召开。村干部为每位前来参加会议的村民泡了一杯热气腾腾的茶,一股暖意瞬间便在会议室荡漾开来。该村九组的卢逢福端起茶杯,用嘴朝茶水吹了吹,然后轻轻地抿了一口,他第一个发言:“今年,我家获得大丰收,稻谷进了仓,红薯进了地窖,明年我会继续种这么多田,同时要和大家多交流,争取获得更大的丰收。”

他话音一落,村民卢伍松立即接话:“说到互相交流,我想说几句。我认为大家要科学种田,要紧扣时令,这样才会高产。”他顿了顿,接着眉飞色舞起来:“我家今年红薯挖了两三千公斤,我在栽红薯时,特意将蔸子栽稀一些,大家看看,我家的红薯是不是个头比大家的大?我家红薯最大的一个足有七八斤。所以,我们栽红薯时,不要将蔸子栽得太密了。”说到这,村民们开始小声议论,认为卢伍松说得有道理。“明年我一定要学老卢的。”有村民如是说。卢伍松又接着说道:“明年预计雨水相对会多些,针对这个情况,我建议大家多准备一些薄膜,育秧时用得着。”大家听了,都点点头。

大家发言一个接一个。卢月英不甘落后,她清了清嗓子,说:“我家今年也挖了好几千斤红薯,这么多红薯,怎么吃得完呀?”会议室里立马笑声一片。有人说吃不完就送他家来。卢月英接着说:“我就用一部分红薯做成红薯干,没想到红薯干很受欢迎,镇上不少人专门到我家买红薯干,到今天为止,我卖红薯干都卖了将近两千块了呢。”卢月英一脸自豪。座谈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着,村干部帮村民们添着茶水,大家围绕农业生产与农民增收以及来年春耕生产,畅所欲言,忘了时间。

当日下午,座谈会结束后,石鼓村党支部书记卢明华再次来到青蛙养殖基地。冬日里的青蛙养殖基地,没有了以往的蛙鸣阵阵,基地里一蔸蔸草垛,正在枯萎,它们将化作泥巴,为明年的水稻提供原始肥料。“青蛙正在泥巴里冬眠,开春后,这里又会热闹起来。”卢明华说。据他介绍,他已经将这种稻蛙共生系统推广到了隆回县司门前等乡镇。目前,他的儿子刚刚大学毕业,儿子学的正是养殖专业。儿子已经做好了职业规划,回到石鼓村,一边养殖青蛙一边种植水稻,和他一起,将稻蛙共生系统这种农耕文化遗产传承推广开来。这段日子,儿子经常会来到青蛙养殖基地看一看,同时向村里的种田能手学习种田的相关知识。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卢明华心里乐开了花,他似乎看到一个明媚的春天正慢慢走来。

--> 2024-12-21 邵阳日报记者 袁进田 通讯员 谭金 杨贵新 陈云贵 守望乡村——展开农耕文明的画卷系列报道之四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74116.html 1 今日冬至:储藏万物蓄势迎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