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邵阳市人大常委会依托全市824个代表联络站、19个基层立法点及13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动员五级人大代表,打出立法、监督“组合拳”,以法治为笔,将“履职答卷”写在绿水青山间,为邵阳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立法固本,划定生态红线
邵阳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用最严密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包括《邵阳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条例》在内的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并将此作为法治护绿行动的关键一环,组织全市12个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和180个乡(镇、街道)人大主席团同步开展检查,1370名各级人大代表参与执法检查,实现了执法检查全覆盖。
截至11月,执法检查组已发现并现场交办市郊和农村露天焚烧秸秆、餐饮企业油烟净化器未安装或运行不正常、烧烤摊油烟露天排放等问题428个,已整改到位280个问题。
监督护航,延伸生态绿线
邵阳市的“两沟一河”(龙须沟、洋溪沟和红旗河),曾经臭气熏天,群众反映强烈。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将水环境综合治理纳入听取环保年度报告的重点内容。在人大监督的推动下,市人民政府安排了地方专项债1500万元进行污水管网改造,邵阳经开区安排了专项资金2200万元用于污水管网漏损治理,“两沟一河”水质得到了长效改善。
邵阳环保有“年检”。市人大常委会已连续8年听取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年度报告,并总结经验、固化成果,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制度的实施办法》。2024年4月,这项制度又迈出重要一步,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和审议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关于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专项工作报告。目前,邵阳已经实现市、县两级人大生态环境保护年度报告制度全覆盖。
得益于“环保年检”,全市环境质量持续向稳向好。2024年1月至11月,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PM10改善幅度排全省第一,综合指数、优良率、PM2.5改善幅度等均排在全省前列;全市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52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类。
司法亮剑,坚守环保底线
体态曼妙的白颈长尾雉悠闲地林中漫步,如凤凰一样美丽的红嘴蓝鹊作客绥宁县城,一度销声匿迹的国家珍稀野生动植物不断出现在湖南南山国家公园和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这幅生态文明画卷的背后,有法治力量的坚实守护,也有市人大常委会的主动履职尽责。
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落实的重要手段。为有效推动解决部分检察建议“回而不改”问题,邵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工作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强化行政与司法衔接,将检察建议落实情况纳入法治政府考核。
“《决议》的通过,就是为我们办案人员督促环保检察建议落实而下的一场及时雨。”邵阳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负责人说,《决议》通过半年来,她明显感觉到发出的检察建议被重视,各项环保问题的整改速度也明显加快。
在市人大、市政府与法检“两院”的共同推动下,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驻市生态环境局联络室、法检公益诉讼群、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等工作机制相继建立,汇聚法治合力。
2021年至2024年,邵阳市检察机关共办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1900余件,法院系统共审结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案件408件,通过办案切实推动解决了一批“垃圾山”“黑水河”“污染矿”等问题。
一部部良法善法,一次次监督检查,市人大与“一府两院”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形成工作合力,织密了生态保护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