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水之滨,青山似黛。行舟水上,顺流而下,一幅幅山水油画让人应接不暇。
绥宁是一个“生态县”,花园阁国家湿地公园如诗如画;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海茫茫,“天然氧吧”“动植物基因库”“亚热带最美森林”“神奇的绿洲”等光环璀璨夺目。
绥宁也是一个文化厚重之地,这里有8个少数民族乡,居住有29个少数民族。此地作为古楚文化向大西南退移的重要见证和巫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现存18个中国传统村落,还有邓小平征战绥宁指挥所旧址等红色遗址,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该县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秉持新发展理念,全力擘画乡村振兴的壮美蓝图,将那无尽的绿色生态巧妙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力。一首生态宜居、文旅融合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交响曲,正于这青山绿水之间激昂奏响。
产业兴村 振兴有路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
在产业振兴的大路上,绥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有路。
12月的寨市苗族侗族乡上堡村,显得格外宁静。梯田层层叠叠,清冷绝美。而隐匿于大山中的苗族风情民宿,与梯田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如诗般的田园美景。
“游客们在这里能参与蜡染的制作过程,学习刺绣工艺,全方位地领略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寨市苗族侗族乡上堡村工作人员杨园园热情地介绍说。上堡侗寨位于南山国家公园的“黄桑自然保护区”之中,四周山高林密,溪流潺潺。五百年前,苗侗先辈们就在这里开垦梯田,建造吊脚楼,深厚的苗侗文化底蕴与珍贵的历史遗迹在这里相互交织。也正因如此,民宿产业顺势成为绥宁生态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
“我们经营的民宿在节假日很受欢迎。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我们借助网上预订平台,并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及时与顾客进行沟通互动。”上堡村坝哪部落艺术民宿老板廖再喜说。
近年来,为推动民宿产业发展,绥宁县委、县政府积极鼓励村民利用闲置房屋改造民宿,为游客提供依山傍水、充满民族风情的多样化住宿选择;加强对民宿业主的培训和管理,规范服务标准。同时,加大民宿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将绥宁民宿品牌推向更广阔市场。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农家乐、民宿以及特色餐饮等各类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当地居民开辟了崭新的就业途径。
12月9日,在该县关峡苗族乡梅口村红心柚基地,种植户李永红正忙着采摘柚子,脸上写满了幸福。“从2022年起,我的年收入就提升到了七八万元呢。”李永红感慨。他是梅口村土生土长的村民,过去仅依靠种地勉强维持家庭生计。2022年,他瞅准机遇,承包土地种植红心柚。不仅如此,他还在果园里搞起了养殖产业。
梅口村党支部委员李明健介绍道:“我们村红心柚基地总面积约1.33公顷。之前,这里尽是荒山与荒地。为了充分利用这些闲置土地,我们采取了流转承包的形式,通过合同契约将土地承包到户。”
关峡苗族乡梅口村因地制宜,有效盘活闲置土地,积极引导村民流转土地,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生产经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帮助村民实现就近务工,走出了一条土地增效、农户增收、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振兴路子。
古村保护 旅盛乡荣
“今年11月,邵阳市十中700余名师生来到大园古苗寨。孩子们现场体验了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传统活动。游客多了,村民收入也增加了。”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党支部书记杨文淼欣慰地说道。
大园古苗寨的古建筑群时空跨度极为广阔,建筑类型丰富多样,现仍有明、清时期砖木结构民居建筑33座,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
近年来,该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大园村独特的文化与旅游资源潜力,高度重视大园村研学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始终秉持“原貌为主”的核心原则,积极推进文物古迹与村民住宅的维修保护工作。全力支持并协助其整合村级特色房屋资源,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全面推进村落建设工作,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文旅研学”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持续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苗乡经济培育了全新的增长点,还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让古老的苗寨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今年,绥宁县细致勘查了41个村落,成功申报18个中国传统村落。
大园古苗寨、上堡侗寨以及大团侗寨等古村落脱颖而出。它们凭借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浓郁的民族风情特色,逐渐演变为原生态旅游的热门胜地。游客们纷至沓来,在这里体验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并沉浸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中。今年前三季度,入绥旅游总人数达349.2759万人次,同比增长32.73%,实现旅游收入34.2453亿元,同比增长32.91%。
这些古村落,成为展示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崭新篇章。
红旅盛景 村美民富
绥宁县以发展红色旅游为主题,积极做好“红绿融合”发展,巧妙地将红色文化化作引领前行的鲜明旗帜,让绿色资源成为开启百姓致富大门的关键钥匙。
“寨市古镇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在这里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能更好把握改革方向,发扬‘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和‘干’的作风……”在寨市古镇党史陈列馆,宣讲员龙彦君正在给游客进行讲解。
寨市古镇,作为南山国家公园黄桑片区以及黄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重要门户小镇,虽面积不大,却承载着长达1800余年的厚重历史,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历史韵味。古镇充分依托自身所拥有的“三色”独特资源优势,创新性地开辟了“革命红+生态绿+民风醇”的文旅融合特色发展路径。借助红色旅游这一强劲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成功地将美丽的自然风光转化为乡村发展的美好前景,使得古镇的“风景线”华丽转身成为“旅游富民线”,每年吸引着超过4万余名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寨市古镇西正街社区作为知名的红色社区,通过建立“积分制+红黑榜”的奖惩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起村民在善治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主体积极性,让村民们真正成为建设美好家园的主角。并且以善治乡村建设为核心重点工作,深入挖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有效激发村民的内生发展动力,成功实现了“组织强、产业兴、环境美、村民富”的多项目标,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善治乡村“红样板”特色发展之路。
绥宁县紧扣时代脉搏,锚定“三高四新”宏伟蓝图,力促文化与经济协同共进。以“红色文化+”与“+红色文化”为引擎,驱动“三个高地”建设,进而带动文旅细分领域的多元发展;精准把握文旅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本质属性,匠心推出红色主题的歌、舞、剧以及VR沉浸式旅游产品,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挖掘生态资源基础上,绥宁县加大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除了改造寨市苏式建筑为党史陈列馆、打造鸡公坡战斗场馆与红七军指挥所、挖掘贺炳炎硬骨头精神和塑造黄土矿镇红色品牌外,还精心构建中国工农红军“四战绥宁”的红色IP矩阵;深度萃取绥宁独有的红色文化精神内核,致力建成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4A级以上精品旅游景区,全力提升绥宁红色文化在全市乃至全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教育筑基 医疗护航
绥宁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民生保障工作置于重要地位,积极作为,在教育与医疗两大关键民生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一件件贴近百姓生活的实事项目稳稳落地,生根发芽,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走进绥宁县第一中学,课堂内教师精心讲解,学生认真聆听。课堂外,学生们热烈讨论,巩固所学。而在该县长铺第一小学内,只见校园清朗整洁、绿树成荫。该校校长杨长翠介绍:“我们学校是一所综合性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我们的办学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每天清晨,在长铺第一小学门口总是能看到老师迎接学生入校的一幕。在教师塑造上,该校将“心中有爱,为人亲和”设为塑造和善教师的首要准则;在学生培养方面,紧跟教育改革浪潮,结合实际,以“五项管理”“课程建设”等为支撑,全力打造“四声”校园,引领学生向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迈进。该校还踊跃开展“阳光大课间”、田径运动会、文艺汇演、学雷锋等多元文体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与综合素养,助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用心构建德育体系,创新方法,落实思政课教学……全校师生携手共进,斩获诸多荣誉。
“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县教育局局长龙景星说。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绥宁县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除了组织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外,还相继举行了教师业务考试、教师课堂教学比武、理化生教师实验操作比赛、教师现场解题竞赛、教师手写教案比赛、教师二笔字竞赛等活动。
同时,绥宁县积极与湖南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及优质教育资源深度合作,大力深化教育改革举措,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严守教育公平原则,全力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致力于为全县学子营造更优质、更公平的教育服务环境,以教育为全县青少年成长成才赋能,为绥宁县长远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在医疗领域,绥宁县着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持续拓展以及区域间的均衡分布,促使医疗服务逐步实现从基础到优质的跨越性进阶。
“在家门口就能接受省医院专家的诊疗,这对于我们普通百姓而言,真是一件大好事啊!”在绥宁县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内,前来就诊的患者秩序井然地排着队,脸上带着对健康的期待与对医疗服务改善的欣慰。
“今年7月,为打造县域肿瘤防治中心,提升区域内肿瘤防治能力,我们与湖南省肿瘤医院达成深度合作,顺利签订技术指导医院合作协议与对口帮扶协议,并举行了授牌仪式。”绥宁县人民医院院长易子德介绍。据了解,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该县人民医院与邵阳市中心医院、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搭建了消化内科专科联盟、甲状腺专科联盟,与湖南省肿瘤医院、邵阳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签订紧密型医联体协议;该县中医医院与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签订专科联盟合作协议,成立了肥胖与代谢减重外科,与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靖州院区建立医联体专科联盟……
目前,全县17家建制乡卫生院均已经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并已经建设完成4家旗舰中医馆和33家村卫生室中医阁。此外,绥宁还分别为全县160个行政村配备了健康一体机,并在17个乡镇卫生院、215所行政村卫生室推广实施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技术,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降低疾病漏诊率和误诊率。
文明领航 幸福万家
绥宁县积极整合各方资源,聚焦群众需求,围绕“阵地建起来、活动搞起来、品牌树起来”工作目标,走出了一条契合基层实际、迎合群众需求的文明实践之路。今年,该县成功培育“中国好人”1名、“湖南好人”3名、“新时代邵阳好少年”1名,实现了“中国好人”零的突破。
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倡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创新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广泛开展“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以及“村晚”、广场舞等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改善乡风民风,起到“影响一片,带动一方”的积极作用。
今年来,该县组织“戏曲进乡村”活动150余场次;开展“爱在我家”线上线下家长课堂100余场次、亲子阅读200余场次、亲子户外活动20余场,全县3万余个家庭受益。推行“法律服务一村(社区)一站”新举措,在全县235个村(社区)建立法律明白人志愿服务站。734名法律明白人志愿者深入村组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处理问题,打通基层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为群众代写法律文书300余份、解答法律咨询100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400余起。
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当下的绥宁,天空湛蓝,水流澄澈,大地葱茏。她吸引着五湖四海的目光,召唤着越来越多的脚步前来探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绥宁,正一步一个脚印地集聚各类资源,努力绘就出更加绚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