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我参加了邵阳县首届老年风采赛。在“才艺展示”部分,大家满以为我会以漫画参赛,然而出乎意料,我唱了一段京剧,结果获得比赛三等奖。的确,除了漫画,戏曲尤其是京剧是我的第二个业余爱好。
我记得小时候我最爱看的是木偶戏。及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在陕北工作期间,便经常去看秦腔与晋剧。我第一次接触京剧是在1956年,那年我去西安开会,在梅兰芳捐资修建的五四剧院,看了一场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主演的《孔雀东南飞》。1959年,在西安又看了一场由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主演的《双阳公主》。1960年回湘,在邵阳市看了洪江京剧团演出的《玉堂春》与《杨门女将》。我几乎是逢戏必看,确也乐在其中。而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更是让我折服,让我赞叹不已。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京剧风靡全国。城乡处处可以听到用高音喇叭播放的现代京剧。在此期间,我与很多人一样学会了一些京剧唱段,比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浑身是胆雄纠纠》《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等。当时我在林场工作。有一次开大会时,主持人“点将”要我唱一段京剧给大家听听,以活跃气氛,我也只得“献丑”。我唱了《红灯记》中一个十分激越高昂的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竟然赢得了“满堂彩”。
1971年,我被安排到林场的一个生产队。一天晚上,队长派我与一位工人去“守野猪”。所谓“守野猪”,就是在田里搭建一个用杉木皮盖的简易工棚,人在工棚中,一边敲梆(一般就是一截竹筒),一边吆喝,使野猪不敢来啃吃农作物。在我“守野猪”的那天晚上,月光如水,万籁俱寂。为了排忧解闷,也为了吓退野猪,我陆陆续续地唱起了《打虎上山》等京剧唱段。就这样,我与那位工人算是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不眠之夜。
2005年,我在邵阳县老年大学成立之际,试唱了几段京剧。学校领导觉得我还唱得不错,“矮子里头拔将军”,要我担任戏曲班的教师。当时我还有点自知之明,说教师我可不敢当,充其量只能当个“领唱”。在当戏曲班“领唱”的两年半时间里,为了拓宽戏路,我还买了一些有关京剧唱段的书,找了一些京剧唱段资料。我们不仅学唱了一些现代京剧,还学了一些传统京剧唱段,如《三家店》《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等。我跟大家说,照着曲谱学戏,固然可以学“会”,但唱戏与唱歌不同,必须唱出戏的韵味来。在此期间,学校还从文化馆请来了会拉京胡的琴师。大家有拉有唱,有说有笑,非常开心,期间还作了两三次汇报演出。
2009年,我从邵阳县移居到大祥区。这里当时是邵阳市京剧票友协会所在地,前来唱戏的戏迷与票友有好几十人。大家每周聚会三次,在一起演唱。协会虽然没有专职教师,但有不少票友唱得非常棒,这也给了我学习的机会。京剧要求唱得“字正腔圆”,有韵味,对此我也下了些功夫,用心揣摩,取得了一些进步。在京剧票友协会,我度过了六年愉悦时光,并且由一位“戏迷”成长为一名“票友”,对此,我感到十分欣慰。只是由于岁月不饶人,我的嗓音与气息日渐“式微”,不得已在2016年从票友协会“退休”。不过,在家看电视时,我还是一如既往地经常打开戏曲频道,去欣赏、品味一些名家的戏曲艺术尤其是京剧艺术之美。
我酷爱京剧,也感谢京剧,是京剧给了我快乐,并给了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