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人善于酿酒、制酒,把酒弄出很多花样来,把酒的各种妙用发挥到了极致。
把蒸馏出来的米酒和甜酒撞在一起,名之为撞酒。此酒既有甜酒的甘甜,又有米酒特有的香味和酒精度,既可以让喜欢米酒者过酒瘾,又可以让不喝米酒者得以落喉。但也正因为这种酒容易落喉,令不少善饮者不知不觉喝醉。他们总以为这种甜甜的、淡淡的酒就像喝雪碧似的,哪会醉人呢?
用蒸馏之后的米酒浸泡不同的药材,就成了具有不同滋补和治疗作用的补酒。泡酒的药材如果以当归为主,那补酒就称之为当归酒。以杜仲为主就叫杜仲酒,以枸杞为主就叫枸杞酒,以天麻为主就叫天麻酒,以海马为主就叫海马酒,以人参为主就叫人参酒,不一而足……
新宁人还有一类补酒是用各种野果浸泡而成。用八月瓜泡制而成的八月瓜酒,据说能治风湿。新宁民间称八月瓜为牛茄瓜。八月瓜的样子形似公牛的睾丸,而公牛的睾丸新宁民间称之为牛茄瓜。用红豆杉的果子浸泡而成的酒叫红豆杉酒,据说能利尿消肿。用金樱子浸泡的酒叫金樱子酒。新宁民间称金樱子为刺烂。刺烂带一点甜味,外壳长满了刺。用臭皮柑浸泡的酒叫臭皮柑酒,据说有润气清肺之效。也有人将新鲜猪板油置于刚蒸馏出来的米酒中,再倒入甜酒,将酒缸密封埋入土中或干牛粪中,至少埋藏半年以上。猪油会在缸里慢慢融化,酒液变得非常粘稠,甚至舀出来会一丝一丝往下滴。
新宁人酷爱饮酒,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新宁人把举办红白喜事,也就是举办各种酒筵,通统叫做“做酒”,把出席各种酒筵的活动叫“呷酒”。
新宁人爱喝酒。有了高兴的事要喝酒,有烦心事也要喝酒;客人来了要喝酒,炒了道好菜要喝酒。对于有点酒瘾的人来说,没有好菜,哪怕是吃酸萝卜腌菜也要喝两杯……20世纪70年代的新宁农村,不少地方粮食紧张,农户每年能酿一缸米酒那已经很不容易了。曾有这么一个笑话:某家蒸取了一缸米酒,父子俩将酒缸搬进箩筐准备抬到墙角处。谁知儿子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一个趔趄,酒几乎全倒了出去。做父亲的立马趴在楼板上把尚未流淌开的酒猛吸几口,见儿子呆立在那儿一动不动,不由怒从心起,大骂一句,“你还在等菜啊”。言下之意,儿子也要立即趴下去猛吸几口,尽可能减少损失。虽是笑话,但反应了那个年代粮食的缺乏和一缸米酒的来之不易,更表现了那位做父亲的爱酒、惜酒之情。
新宁人离不开酒,新宁的文人武将离不开酒,新宁的诗词文章离不开酒。
有人说,“诗是文学艺术酿出的酒,酒是粮食果实吟成的诗”。中国文学史上,诗酒相随。明代江西人罗洪先在新宁为官时曾写下《温泉洞》一诗:“淡日天初曙,晴烟逐马来。鸟啼山谷应,云去洞门开。望阙心千里,寻春酒一杯。夕阳人影乱,我亦看山回。”诗作描述了寻春途中的景象和寻春的愉悦心情。在这美好的景象和心情中,自然少不了畅饮一杯,故曰“寻春酒一杯”。明代武冈人曹一夔在游历新宁时写下《金城十景·帽山占雨》:“山垂青影水拖蓝,醉眼模糊带酒酣。遥望白云千涧雪,谁知霖雨到江南。”因为是醉眼,所以远望帽山,那白云就像无数个飘满白雪的山谷。其实那不是白雪,是绵延不绝、朦朦胧胧的细雨来到了江南。曹一夔是个爱酒之人,他在《金城十景·溪峒晴岚》中又写到了“醉”:“扶桑挂日雨初晴,一片岚光画不成。我欲结珂鸣玉佩,醉招黄鹤朗吹笙。”整首诗的意思是说,天刚刚亮,雨后初晴,瑶人聚居的溪峒薄雾似烟飘在山间,山色绝佳,再高明的丹青手也画不出这样的美景;我多想佩带着宝玉奇石,一路叮叮当当;美景醉人,美酒醉人,醉梦中,我骑鹤吹笙,飘然而去。明代新宁知县袁刘芳《夫彝即景十首·石幕扁舟》中写道:“石障绵连一望开,时将短棹碧波来。风流赤壁情如许,满引山光入酒杯。”石幕扁舟一景在新宁县城边,江边一线石山似帷幕垂挂于江岸。作者望着这鬼斧神工的石幕,想像着苏轼笔下的赤壁,举起倒映着山光水色的酒杯一饮而尽。
到了近代,新宁人饮酒之风更甚,几位新宁先贤的诗作中均有描述。新宁人的杰出代表江忠源于1842年漫游洪江写下了“系颈请缨男子事,封侯归醉洞庭春”的诗句,那种追求建功立业的豪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表露无遗。“无事忽长啸,飘忽又一年。对书常扼腕,揽镜欲华颠。客燕冲残雨,征鸿入暮烟。便当沽浊酒,一醉问青天。”(江忠源《秋怀十首》之九)此诗作于作者游学京城期间。当时社会已呈乱象,诗人一边游学、求学、论道,另一方面砥砺名节。在这首诗里,诗人既忧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时局,又恨仕途不畅,为朝廷分忧无门,故“对书常扼腕”,无奈之下,“便当沽浊酒,一醉问青天”。江忠源具有经天纬地之才,“自少受庭训,好读经世书,不屑屑于章句,为文善持议论,务以理胜,无所依傍,自成一家言”。江忠源一定是豪饮之人,“酒助英雄气”,故其为人、为文、为诗、处事有一种豪气,有一种侠肝义胆。
新宁的另一位先贤刘坤一,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在诗作中也多处写到“饮酒”,“何似昔年今日事,一尊白酒菊畦边”“半道逢佳客,重阳正及时。登高殊未暇,空有酒盈卮”“重阳盼得泥金报,好与阿翁醉酒卮”。作者凡写到“酒”“饮酒”的诗作一般与故人、亲人、乡情、田园生活、日常生活相关,是诗人真性情的流露,也说明诗人是爱酒之人。与江忠源、刘坤一两位先贤同期的刘长佑,也是一位饮酒之人,其“饮酒”之事在诗作中略有记述。“春气年前觉,春光此际延。园林自深静,雨雪何连绵。柏酒寒堪御,梅花冻更妍。会当放新霁,人物尽欣然。”(刘长佑《乙酉新正三月试笔》)光绪七年三月,刘长佑因年老体衰乞休。他在老家过了几年平静、悠闲的日子,享受了天伦之乐。这首诗描述了新宁的深冬景象,喝酒可以御寒,梅花受冻之后更加倍娇妍;雪后初晴,人们的心情也格外好。
刘坤一、刘长佑、江忠源三人表现出不同的酒风、诗风和性格。具体而言,江忠源诗中有一种“把酒问青天”的英雄气概,刘坤一诗中有一种“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的闲适趣,刘长佑诗中则有“东篱把酒黄昏后”的田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