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文章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党历来对此高度重视。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我们应当从信息渠道、技能培训和服务体系方面发力,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第一,畅通信息渠道,实现双向奔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向好,但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就业难”的错位缺口仍然存在,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精准捕捉“民心所向”,更要深刻理解“民生所需”,解决“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的问题。要聚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便利,“线上+线下”两条腿齐步走,探索建立服务完善的“劳动力集散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双选”平台,加强招聘信息动态更新,同步建立劳动者云上“求职档案”,让老百姓“少跑腿”,让信息数据“多跑路”,真正实现“一键发布,精准送岗”。积极拓宽网络招聘新渠道,创新开展“直播带岗”“云上应聘”等网络招聘活动。同时,坚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线下传统招聘活动,“点对点”“面对面”为岗位和劳动者“牵线搭桥”,从而降低人岗匹配过程中的资源损耗,实现人和岗的“双向奔赴”。
第二,落实技能培训,化解供需矛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升就业水平是打开广大劳动者通往“就业大门”的重要途径。各地要坚决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导向,精准把握劳动者自身条件、就业意向和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岗前培训、就业后技能提升培训等分类施训,探索“产教融合”“以工代训”等培训新路径,推行“老带新”“师带徒”等新型学徒制模式,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从根本上打通“技工荒”结构性矛盾的堵点。要持续建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强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帮助有条件的企业成立“内培中心”,引导企业开展“自用自训”,让更多劳动者凭借一技之长,在各领域实现职业价值。
第三,完善服务体系,解决后顾之忧。劳动者权益保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头关乎政府促进就业的成色。首要任务是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强化职工食宿、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基本保障,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开展就业帮扶。要拓展政策宣传、职业推介、就业失业登记管理等服务,推行相关事项“就近办”“掌上办”“一次办”,把服务平台真正搭到“家门口”,打通公共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要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坚决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弊端。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好劳动者在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更好适应就业方式新变化。要加强劳动市场监管和监察执法,有效治理欠薪欠保、过度加班、违法裁员等乱象,从而为劳动者合法权益全方位“保驾护航”,把关怀送到就业者的心坎上,真正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冷暖,稳住了就业,就稳住了千家万户的“饭碗”。各地要将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措并举,形成就业合力,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